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0:39:27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
考纲要求: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4)文字狱.
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5)资本主义萌芽;
(6)对外贸易.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3)戚继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
(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6.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进步的思想家;
(3)明清小说;
(4)类书、丛书的编纂;
(5)西学东渐.
复习重点:
1.明清专制主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
2.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3.明清时期的农业措施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5.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与新现象.
单元概述: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 ):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
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来源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来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一、明朝的兴亡与清朝的建立 明朝的兴亡:结合所学过的内容讲述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到北京。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朱元璋》的图画,要求学生记忆此图。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人北京,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推翻了。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全部展开

一、明朝的兴亡与清朝的建立 明朝的兴亡:结合所学过的内容讲述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到北京。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朱元璋》的图画,要求学生记忆此图。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人北京,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推翻了。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教师强调指出努尔哈赤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开始由顶峰转向了衰落。明朝一建立,便面临着错综复杂芦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权。 二、皇权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小结: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立。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关于卫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师可简要介绍: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犯罪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③廷杖制度。明太祖还实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可补充史实:他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可见廷杖成为慑服公卿、维护皇权的残酷手段。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①背景: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史上,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杈的扩张和缩小,标志着专制集权发展的程度。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特别强大,这是宋朝以来专制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另一方面,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原名军机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专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③影响:君主独揽玟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亘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三、加强思想控制 (1)八股取士:包括两个内容。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影响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③危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字狱屡见不鲜。而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果: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烦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小结: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收起

明:罢丞相,废中书省,分其权于六部,以内阁备咨询理政之事,设立东西厂、锦衣卫、内厂,实行特务统治。
清:设立军机处,负责处理军政大事,但只给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真正的大权始终在皇帝手里,所有大事由皇帝处理。

二、皇权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

全部展开

二、皇权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小结: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②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立。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关于卫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师可简要介绍: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犯罪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③廷杖制度。明太祖还实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可补充史实:他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可见廷杖成为慑服公卿、维护皇权的残酷手段。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①背景: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史上,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杈的扩张和缩小,标志着专制集权发展的程度。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特别强大,这是宋朝以来专制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另一方面,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原名军机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专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③影响:君主独揽玟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亘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三、加强思想控制
(1)八股取士:包括两个内容。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影响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③危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字狱屡见不鲜。而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果: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烦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收起

明朝: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
军事上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
另外还颁布《大明律》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清朝:
清初期沿用明朝官制,在中央设内阁(从皇太极设置的内三院而来)和六部,同时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置军机处,内阁开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死死亡,皇权大...

全部展开

明朝: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大权统归中央
军事上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
另外还颁布《大明律》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清朝:
清初期沿用明朝官制,在中央设内阁(从皇太极设置的内三院而来)和六部,同时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置军机处,内阁开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死死亡,皇权大大加强。
比较简单,不知是否是你需要的,但愿能给你帮助。

收起

二、皇权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

全部展开

二、皇权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小结: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立。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关于卫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师可简要介绍: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犯罪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③廷杖制度。明太祖还实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可补充史实:他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可见廷杖成为慑服公卿、维护皇权的残酷手段。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①背景: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史上,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杈的扩张和缩小,标志着专制集权发展的程度。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特别强大,这是宋朝以来专制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另一方面,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原名军机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专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③影响:君主独揽玟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亘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三、加强思想控制 (1)八股取士:包括两个内容。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影响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③危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字狱屡见不鲜。而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果: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烦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小结: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收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为减轻皇帝的沉重的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是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

全部展开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补充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社会背景。明初,社会矛盾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小结: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②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立。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关于卫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师可简要介绍: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犯罪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③廷杖制度。明太祖还实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可补充史实:他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可见廷杖成为慑服公卿、维护皇权的残酷手段。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①背景: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发展史上,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杈的扩张和缩小,标志着专制集权发展的程度。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特别强大,这是宋朝以来专制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另一方面,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原名军机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专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③影响:君主独揽玟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亘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三、加强思想控制
(1)八股取士:包括两个内容。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影响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③危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字狱屡见不鲜。而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果: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烦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小结: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

收起

明清两代加强专制统治的做法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来看:
明朝,中书省丞相制度废止,内阁制度产生,监察制度加强,地方都、布按三司实行分权管理,边区土司制度确立,改土归流政策推广,兵、刑、选举、礼法、田土、赋役等制度更加完备。
清朝:主要体现在康熙帝统治期间。措施有建立起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三院、 八衙门、以及八旗制度等一整套满汉融合的政治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

全部展开

明清两代加强专制统治的做法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来看:
明朝,中书省丞相制度废止,内阁制度产生,监察制度加强,地方都、布按三司实行分权管理,边区土司制度确立,改土归流政策推广,兵、刑、选举、礼法、田土、赋役等制度更加完备。
清朝:主要体现在康熙帝统治期间。措施有建立起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三院、 八衙门、以及八旗制度等一整套满汉融合的政治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建立了以科举为主,学校选拔、捐纳为官等方式的官员选任制度;修订《大清律例》、完善司法制度;八旗军在冲要之地重点驻防,与汉人绿营兵各省普遍设置相结合的的军事制度,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控制。

收起

钱穆对清代的一些评价
第四讲 明代
乙、明代内阁制度
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处都在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

全部展开

钱穆对清代的一些评价
第四讲 明代
乙、明代内阁制度
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处都在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上朝排班,大学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书的下面。今且说这些大学士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太祖时,内阁学士不过像是皇帝的顾问,遇皇帝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问他们,听他们意见,做皇帝之参考。奏章批答,从前是宰相的事,现在是皇帝的事。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所以照理,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不在大学士。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此因中国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当预闻的事当然多。远从秦始皇帝时,早已把天平秤着公文,兀自天天看到深夜不得息,何况到明代?那时,西方还没有现代像样的英、法诸国。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小国家,不论疆土那么小,政治规模也简单得可怜。这当然不能与中国比。试问当时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我们试看北平故宫,前面三大殿,是朝会之所,后面如乾清宫等,由皇帝住宿。他天天要到前面来办公,距离既相当远,北平之气候九月就结冰,次年二三月才解冻,早上天气尤其冷。而中国政府传统习惯,会议上朝,总要在日出前,早上天不亮就朝会,皇帝也须黎明即起,等到太阳出来便散会了。一般做官人,多半住宫城外,远的如前门外骡马市大街等处。早上跑进皇宫有很远的一段路,骑着一匹马,带着一个仆人,掌一盏灯笼,四更五更就要去。到了紫禁城,还得下马,仍准骑马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一律须先到朝房,静候皇帝上朝。皇帝出来,天还没大亮,遇到天气寒冷,那时也没有近代的防寒设备。火炉很简陋,生些炭火,不过摆摆样子而已。明制一天有三次朝,称早朝、午朝、晚朝,如实则皇帝要三次出面见群臣及民众。明制常朝有两种:一叫御殿,一叫御门。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御门是到奉天门,就在阳台上,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现在西方国家有什么大集会,还有在阳台上讲话的风气,我们称这是一种民主政治的精神,其实清朝故宫的午门,就是与被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不过这种制度清朝没有行,但明朝却有。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多少的麻烦。明太祖是开国皇帝,天下是他打来的,以前他是皇觉寺和尚,扫地挑水也干过,他有这样精力,可以做独裁的皇帝。明成祖也还是亲手打天下,他是封出去的王,从北京打到南京来篡了皇位,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这样做。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今天不上朝,明天事情就接不上。事情接不上,不能叫文武百官在那里老等着,也不能群臣们说了话,皇帝无辞可答。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因此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这样一来,内阁学士地位虽不高,尚书地位是高的。同时也和宋代般,他们都有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是教皇帝或太子读书的,那是皇室的老师。由曾任这些官职的人来兼内阁大学士,自然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了。所以明代的大学士(皇帝私人秘书)以六部尚书(政府行政长官)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来兼任,他们的地位就尊严了。然而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却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他的本官还是尚书,大学士还是一兼职。直到明代亡国,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不过上朝时,他以尚书身份而兼大学士,已经是站在其他尚书的前面了。然照制度正轨论,他之所以尊,尊在其本官,不尊在其兼职。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然而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一应章奏,现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在由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箚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而皇帝失职,却并无办法,算只有给事中有时可以封驳。给事中究竟是太小的官位,哪能拗得过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说是由皇帝独裁了。不过碰到大事情,皇帝还是要到文华殿、武英殿来同那批大学士当面商量,只小事情不重要的,由内阁写了条子送进皇宫给皇帝慢慢地批。
但我们应知明代的天下,将近三百年之久,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最有名的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他做了几十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政府里大臣都没有见过他一面。当时人传说他抽大烟,真假不知,不过这也很可能。自宪宗成化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皇帝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但我们也不能尽怪这些皇帝的不好,因他们精力、智力有限,天天困在深宫,而要处决一应国家大事,这何等的不容易。无怪他们要怕事偷懒,避不上朝。我们只该怪明太祖订下那制度的不好。即是废宰相而由皇帝来独裁政事,那一制度确实在要不得。
现在再说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来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太监领袖称司礼监,明代政制最坏时,私礼监便是真宰相,而且是真皇帝。当初太祖定制,一面废去宰相,一面却也预防到太监预闻政事的可能。故在洪武十七年,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见太祖心里尽明白,废了宰相,由皇帝来独裁,太监接近皇帝,易于得弄权。正如汉武帝把相权揽在宫里,也预知嗣皇帝幼小,容易招致皇太后预政,所以要先把母后赐死。这些可有之流害,他们也是想到的,然而明太祖规定不准立宰相,这是他后人遵守了,始终没有敢违背。至于不准太监干预政事,他后人却没有遵守。明代太监预政,就比任何朝代干预得厉害。这哪里是太祖始料所及呢?
在这种情形下,外面弄得没办法,内阁学士若真要做点事,也必须先勾结太监。因为内阁见不着皇帝面,非结合太监,一切政事便透不上最高层。明代有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这是近人所推中国历史上大政治家之一个,但他也只能结合太监,才能揽实权。在神宗万历还没有做皇帝时,张居正就是神宗的师傅。神宗做了皇帝,张居正是当朝皇帝老师,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然而先生见不到学生面,大学士照政制论,是无法主持政令的。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他才能舒展抱负,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意见,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不该管的事而管,不该揽的权而揽,此是权臣,非大臣。权臣弄权与大臣当权,在中国传统政治观点上是大有分别的。大臣是在当时的制度上有他正当的地位的。在中国传统制度下,宰相无事不该问,无权不该把。他不问事,不当权,是失职,是无能。并非宰相,而问事揽权,是奸臣,是权臣。权臣弄权,这是违反国法的,也是违反政治上的传统道德的。然而明代的制度,则根本没有一个正式的宰相。六部尚书乃及七卿九卿,始是名正言顺的大臣。当时反对张居正的人,他们心里想:部(六部)院(都察院)长官,分理国事,只受皇帝节制,你做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私人顾问,你在皇帝面前,“从容论思”是你的责任,你不该借着这一点关系正式出面来干涉部院,那是你越权。因为张居正要管事,所以他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六科给事中。这又是他不对。给事中虽官阶低,但在当时政制法理上,一切文件,该他过目,这是不错的。内阁则并无必须预闻之职权,只皇帝私下要他预闻才预闻。所以当时人反对张居正,张居正市没有理由答辩的。他于是只有向皇帝去辞职,他说他“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这几句话,丝毫也不错。然试问当时何尝有一道正式命令叫张居正代理皇帝呢?依照中国政治传统,皇帝不该干预宰相的事,此在讲汉、唐、宋三代政制时,已详细述及了。现在是内阁不得干预皇帝的权,就明论明,是不错的,张居正也无法自辩。现在我们不了解当时这情形,总认为张居正是一大政治家,他能主张讲法治,其实他本身就已违法了,而且违反了当时国家的大本大法呀。该皇帝管的事,他来管,那岂非不法之至吗?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也是明代之所以异于汉唐宋传统的。张居正要以相体自居,他一死,他家就被抄了。虽然他在明代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这就因为认他是一个权臣,非大臣。这不是专就他功业言,而是由他在政府之地位上的正义言。此刻我们要提倡法治,却又来推尊张居正,这正为不了解明代政治制度。当知明代的政治制度,早和汉、唐、宋传统有了很大的变化。张居正并未能先把当时制度改正,却在当时制度下曲折谋求事功,至少他是为目的不择手段,在政治影响上有利弊不相抵的所在呀!我们以上的说法,只就制度与法理论,不从事业和居心论。至少在当时那些反对派的意见是如此。我们详细讲述这一层,正为阐明制度如何牵制着人事,而明代此项制度之要不得,也就即此更可论定了。
第五讲 清代
子、清代的军机处
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如是,皇帝可以不再到文华殿武英殿商量政事,而只在军机处秘议。所以实际上清代的军机处,也就等于如明朝般,皇帝不出宫来办事,只在里面找几个私人商量。不过清代皇帝比较地聪明,他们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招亡国之祸的覆辙,所以不在里面找太监,而向外面调大臣。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反正都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我们上次讲,张居正第一不应有权径下政府最高的命令;第二不应要人报皇帝的公事也报他一份。一个首长和其秘书,只算是同一个机关。张居正要人家把公事一份送皇帝,一份送内阁,这便是不合理。倘使张居正正名定义是宰相,那些公文又只要送宰相,不须再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