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6:30:45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我们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开篇我得申明,我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者,于此我只是初浅地探讨,当“茶”遇到“咖啡”时,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中国之传统文化. 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人往往是中国人,外国人看中国传统比中国人看自己的传统更理智,这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一是国人的文化观呈现多元化;二是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上不够理智;三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由物质领域渗透到了文化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出路,这不是谁说了算的,而妄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许多是没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此,我并不是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出路”而辩护,我总觉得,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彻底地否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与思想史,在没有深入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这样难免让人觉得轻浮、急噪和激进,甚至有点极端. 我觉得,一种传统或文化不能轻易去否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出路”这个话题,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出路问题谁也无法准确地说明或者证明,出路是在未来,而对于未来,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就算他是圣哲.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出路或者没有出路者都带有一定的猜测性和预测性.而我们谈及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应当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内容是什么.许多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者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缩解或者曲解,他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法、释、道,是落后的封建文化.他们没有了解到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传统土壤上产生的文化,是数千年以来炎黄子孙、华夏子孙所共同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呢?我不能列举穷尽,不过我想,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包括百家思想文化,包括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不仅仅是否定者们所狭隘理解的封建落后的文化,不仅仅是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仅仅是三纲五常.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无非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用、没有科学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呼吁之价值的要求.那么,又是什么动因使得部分国人否定乃至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呢?我想是因为比较,即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习西方,借西改制,是一百余年来中国学术与政治的最大特色,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既可以在比较中兴旺起来,也可以在比较中衰落下去,如是观来,中国属后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凋敝冷落、道德人心的“世风日下”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于是,有人站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寿终正寝,已经没有出路,应彻底抛弃. 的确,我们得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缺陷,学习西学、借鉴西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我觉得,在当今社会,此文化、此文明与彼文化、彼文明间不可能有绝对的界限,一定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一面.“五四”运动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启发了许多人,但反思之,他们对孕育这两位先生的道德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不是完全的了解的,也做不到完完全全的了解,于是一定程度上使得国人缺乏了对“民主”、“科学”应有的评判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派批评儒学,认为儒学全是糟粕.“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确实有一种全盘反传统反儒学的倾向,他们把儒学与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以为中国的未来前途只能有待于中国能否放下老大帝国的架子,虚心地学习西方的近代文明.然而这种观点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持有,但据此并不能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全部.事实上,同样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人,他们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新文化运动中稳健派如胡适,他虽然同样对儒学持有一种严厉的批评态度,然而出于学者的理性态度,他似乎从来不主张将儒学彻底打倒,而主张持一种分析与批评的态度.”如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轻易予以否定,不要动不动就拿西方说事,同样应当持有一种分析与批评的态度,应当有一份理智. 蔑视中国传统文化者,往往缺乏对中西文化作深层的比较,他们亦往往未有冷静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科学的相通之处和汇合的途径.他们对于民主、自由、宪政的崇信远远超出了其本初的意蕴,这些时代所呼吁的价值、精神常常被国人生硬地、“血淋淋”地嵌入中国社会,结果,好的传统被抛弃或遗失了,西方之制度与精神又没有学到“家”,犹如邯郸学步. 我们不难发觉,如今的国人,也是所谓的二十一世纪的国人,摒弃传统文化之心态更为浓重,更为可怕的是,当中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对观念、精神价值缺乏正确的辨别力,对本国未来之文化的迷茫.他们那对西学文化不加甄别的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们蔑视中国传统,他们力主改革,改革,再改革,他们地认为传统等于保守,不知道中国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延续,不知道现代化不是靠照搬西制与西学文化就能实现的,不明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终应当而且只能是这个国家传统本身的转化,他们改革,改革,再改革,似乎什么都要改,什么都要变,在他们眼里,变就是代表进步,代表兴盛,变就是好,而不变代表落后,代表保守,不变就是不好.诚然,改革是必须的,不过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前,在改革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变、什么是不变的呢? 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我们也应当承认,现代的欧美文化一定意义上较中国文化是先进的,但不应当因此而藐视中国传统文化,不应当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必须尽力作到让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真正的契合,应当寻求彼此双方共同共有的基础与契机,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寻找到嫁接现时代普世价值的土壤,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一个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新的文化体系.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需要“变”,于是需要一份尝试与创造,需要一份耐性与理性,需要耐性,是因为“变”需要时间,需要理性,是因为“变”需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有的必须“不变”,“不变”会招来讥讽与谩骂,于是需要一种慎重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