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除了又名《吕览》还名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06:47
吕氏春秋除了又名《吕览》还名什么?

吕氏春秋除了又名《吕览》还名什么?
吕氏春秋除了又名《吕览》还名什么?

吕氏春秋除了又名《吕览》还名什么?
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编辑本段]【吕不韦生平】
  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异人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怀了孕.异人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异人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足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异人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异人.异人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老家是楚国的华阳夫人给这位继子改名为子楚.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251年),终于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位秦王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相国吕不韦为“仲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秦始皇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着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而太后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嫪毐的仆人有数千人,希望成为嫪毐的门客,而自愿成为太监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孝文王后叫华阳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称“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后,旁边定会有个万户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密谋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诛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编辑本段]【《吕氏春秋》的分篇】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编辑本段]【《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编辑本段]【《吕氏春秋》的评价】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百度国学《吕氏春秋》全文阅读地址:
  http://guoxue.baidu.com/page/c2c0cacfb4bac7ef/
  吕氏春秋的翻译
  http://zhidao.baidu.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b7%ad%d2%eb+%c2%c0%ca%cf%b4%ba%c7%ef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