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表意文字长期存在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05:09
现代汉语中表意文字长期存在的原因

现代汉语中表意文字长期存在的原因
现代汉语中表意文字长期存在的原因

现代汉语中表意文字长期存在的原因
第一种说法:
  汉字是表词文字体系中的幸运儿.在世界上的几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体系大都已经消亡的惨淡背景下,汉字却一枝独秀,其奥妙何在呢?
  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世界上几个表词文字体系中,汉字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文字.汉字为何长寿?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和当代文字学家张玉金先生都曾就此问题作过探讨,不过这一问题还有探讨的余地.我想,汉字长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众多的汉民族为汉字的“长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从语言文字使用主体的自然情况看,汉民族人口众多,使用汉语汉字的人口数量长期以来高居世界首位.毋庸置疑,某种语言文字使用者的人口数量实际就是这种语言文字的生存土壤,人口数量有多大,这种语言文字土壤就有多大;当某种语言文字使用者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标准时,这种语言文字也就获得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想想看,这样的一个人口数量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它的生命力会是怎样的!反之,如果使用汉字的人口很少,很难想象,汉字会存在下去.这就是人口数量优势的结果.
  2、汉字广阔而又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为其“长寿”奠定了现实基础:
  从汉语汉字的生存空间看,中国一向疆域辽阔,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汉字至迟在殷商时代已经比较成熟,这有甲骨文为证.而殷商时代的疆域就已经很辽阔:殷商武丁以后的疆界西至太行山,北至易水,南抵江淮,东至海,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东北达辽宁.凡统治所及,汉字必随之而入.汉武帝时期,其帝国疆界空前辽阔.以后的隋唐宋元明清诸王朝,中国版图一直都十分辽阔.不但如此,各王朝都十分注重借助推广汉字来加强其统治,这使得汉字的地位日益巩固提高,传播和影响都非常广泛.其间,元朝统治者主观上虽曾一度轻视中原汉文化,但是由于统治上的客观需要,还是不得不依靠汉文化加强其统治,汉字仍然能大行其道,而它的疆域又是空前绝后的辽阔,这就使得汉字得以在空前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了.
  另一方面,汉字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特征.从地理形势看,中国的东面、南面都是大海,西南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相连,西北为浩瀚的戈壁荒漠和绵延的阿尔泰山脉,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北则为外兴安岭.这样的地理环境,其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使得外部力量的直接介入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比较强大的以拼音文字为主的欧洲力量的介入更是难上加难,从而使其内部自成系统、汉语汉字语言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大大增强,汉字也就相当安全.这一点足以令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古埃及人艳羡.古埃及文字就是由于古埃及(与欧洲紧密相连)被马其顿和古罗马所征服并随着随之而来的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传播而逐渐消亡的.
  3、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势地位,使得汉字极富生命力:
  从汉语汉字使用主体的民族地位来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世界强势民族,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这也使得汉字富有生命力.据史料载,汉唐时代的中国在科技文化的许多领域都大大领先于欧洲和世界,大体领先七八百年,有些领域甚至领先上千年;到了明代,中国依然还能领先世界二三百年;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也就是近代,中国才被欧美赶上并超越.
  作为一个强势民族,它的许多东西都会是十分宝贵的,特别是它的强势文化往往成为他国学习的榜样,许多东西都会成为他国异族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汉字在历史上就获得了这样的礼遇.这使得汉字能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融入他国语言中存在和发展下去.
  4、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汉字长寿的原因:
  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汉字长寿的原因.汉字自殷商使用至今,至少已逾三千载,这期间用汉字记录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规模之巨,在全世界无与伦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基本都浓缩在这浩瀚的汉字典籍里.人们常常称道的明朝《永乐大典》、清朝《四库全书》等等,实际也不过是汉字典籍全豹之一斑.
  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汉字典籍已经成为一大文化宝藏,而且更表现在现实的汉字文化已经成为华夏大地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而掌握并使用汉字则成为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必然要求.远古时代,在中国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乃是一种特权,但今天却大大不同了,汉字早已普及,不但人们依靠汉字媒介进行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密切,而且书面汉字信息铺天盖地,成为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信息资源;同时由于汉字的无处不在和须臾不可或缺,汉字文化已经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环境,包容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字当然也就超越了人们主观愿望的好恶,而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还要长寿下去.
  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值得一提:
  第一,中国周边民族语言的不对等性.在世界东方,汉字是最早出现的文字,当它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周边的绝大多数民族竟还没有文字;而后来创造出的文字,也大都是借鉴汉字而成,其先进性、成熟性、影响力均无法与汉字相比,对于它们而言,汉字简直是个“巨无霸”!
  第二,中华民族重乡土、重家园的观念.这种观念常常形成聚族而居的村镇或更大的居民单位,这种居民单位相对封闭而稳定,不易被外部力量打破,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圈子,十分有利于语言文字的保存和流传.这样即使有异族大规模侵入中国,汉语汉字也能在这些语言圈子里保留.
  第三,强烈的大一统意识、重历史继承的传统和主观条件与国家长期统一、高度稳固且历史悠久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也大大保障了汉字的长寿.
  总之,汉字长寿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这里有多方面原因,而我们对其的探讨,将有助于汉语汉字的发展.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ese001.com/gzyw/rjkbb/bx01/jxsc/s01-058.jsp
  第二种说法:
  汉字从象形字发展到形声字占优势,从甲骨文演变为今日的楷书,始终没有改变成别的文字系统.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长期存在下来的一种文字系统.汉字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下来?这个问题颇引起人们的思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同语言的关系是依附语言、记录语言.如果一种文字能适应它所代表的语言的特点,能在发展中不断地、充分地改进自己,使自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否则,它就会丧失生命力,为别的文字系统所取代.
  汉字正是一种能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汉字与汉语相适应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汉字适应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特点.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语素、字、音节往往是一致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意义,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很方便.这是汉字生命力强的一个根本原因.
  2.汉字适应汉语同音语素多的特点.汉语为单音节语素为主,同音现象很多,产生了在书面上区别同音语素的需要.汉字用不同形体的方块字记录同音语素,使它们在书面上有了区别,便利了交际.如“工、公、弓、攻”念起来一样,写下来形体各异.这对区别语素义很有利,特别是对于以目治为主的文言文更方便.
  3.汉字适应非形态语言的特点.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如英语说“一
  本书”是abook,说“两本书”就是twobooks了,英语用〔S〕这个辅音音素表示复数.汉语没有这类形态变比,无论说“一本书”或“两本书”,“书”没有不同的形态.因此,从这一点看,用汉字记录汉语,决不会感到不便.
  4.汉字适应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汉语方言复杂,同一个语素,用方音来念,可以迥然不同.如“书”,北京念shū,四川念sū,湖北念xū,可是用汉字写下来,“书”这个形体各地都能理解.为什么?这就是汉字具有所谓“超方言”的性质.汉字在书面上可以突破方言分歧的局限,适应了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特别是隶书、楷书产生以后,两千年以来,汉字形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了如此统一而稳定的汉字,才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看懂彼此写的书面语,这就是汉字具有的“超方言”的魔力.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U0V7C41&xpos=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