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57:13
老子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启迪?
一、道法自然
要理解老子“无为”概念的本义,必先弄清老子所讲“自然”的本义.
因为,在老子那里,自然无为是相关的整体,“自然”与“无为”是二而一
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老子》中,它出现了5 次,
它出现的频率虽低,但极有权威性.“道法自然” ( 《25 章》),就是这
种权威性的典型表述.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
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也就是
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
“自然”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所讲的“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
“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自然,
说的是自然而然,是实实在在,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
“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图.“自然”
是与“人为”对立的一个概念.“自然”,指的是规律,它是客观的,而非
主观的.由此,“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
“道”既不是外界力量(如神)所授于,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
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是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老子》一书中,多数
场合,“自然”是指“道”的内在本性,常被作为“道”的同义语来对待.
老子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
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
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
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这才是“无为”的本义.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常,指的是自
然法则,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知,讲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知常”,指的是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段话的
意思是:认识、了解、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可以称为明智;相反,
不懂得客观规律而轻举妄动,那就要产生祸害了.
者子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
身不殆.”
( 《16 章》)这里,容是指包容,公是指公平,没身是指终身的意思;
而“王”字,是《老子》传抄过程中缺坏所误,应该是个“全”字,指周遍
的意思.这段话是说:认识、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
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
无不周遍,才能德配天地,符合自然;德配天地,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符合于“道”,才能长久.这样,终身也就没有危险了.
老子的这两段话,都讲了“知常”,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
有“知常”,才能“明”,才能体“道”,才能“没身不殆”.否则,“不
知常”,就必然是“妄作”,其结果一定是“凶”.正由于这个缘故,老子
才突出强调:管理必需无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
他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章》)对世界万事万物的
管理,都要顺应其客观规律,按规律去进行管理,使其循着规律自然发展,
而不可强作妄为.这里,清楚不过地点明了“无为”的真义,说清了“自然”
与“无为”的关系.
老子为了具体说明“自然”与“无为”(管理)的关系,用一极生动的
例子作了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 章》)小鲜,指的是
小鱼.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碎
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
就是顺应规律,就是“无为”.“治大国”,管理也是如此,也要按规律去
办.凡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唯意志论,人为地搞一些脱离实际、逆规律的
措施,其结果,只能把管理搞乱,把事情搞糟.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和“无为”之间是这样一种关
系:“自然”是“无为”的前提、模本,“无为”是“自然”的体现、投影,
“自然”是就事物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无为”是就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
两者是二而一的.
由此可见,老子所主张的“无为”,是有特定涵义的哲学名词,决非我
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消极“不为”.老子的“无为”,是主动地、积极地遵
循客观规律去“善为”.这种“善为”,老子把它称作“为无为”(《3 章》).
在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所以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与
汉代大儒董仲舒有极大关系.董仲舒对老子的“无为”肆意歪曲,把它解释
为“无所作为”.从而,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人们对“无为”这一概念长达
两千年之久的误解.也因如此,人们一谈起老子、道家,就产生“消极、避
世”的错误印象.
其实,在《老子》这部著作中,不仅没有“无所作为”的影子,而且充
满着积极地去善为的气息.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 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 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
是“为”出来的,“不为”、“消极无为”是决不会有此结果的.又如:“以
正治国,以奇用兵”(《57 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 章》)
这里,“治国”、“用兵”、“爱民”,难道是“不为”、“消极无为”?
否!这里说的均是“为”.
老子主张的“为”,是“为无为”.“为无为”,讲的是以“无为”的
态度去为.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鼓励人们去“为”,鼓励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比如,他说:“为而不恃”(《2 章》);“为而不争”(《81
章》).他强调“为”,但这决不是妄为,而是按照规律去为,是在顺应客
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都曾讲到过“无为”.然而,他们所说的
“无为”,和老子的“无为”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懦家始祖孔子讲过“无
为”,其内涵主要是讲高层领导要抓大事,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
并不一定是按客观规律去“抓”.这样,它与老子的“自然无为”就不是一
回事了.法家讲“无为”,指的是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无为,臣
有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观规律去制订,执法也不一定按规律办事.
这样,法就不能等同于规律、“自然”,法家的“无为”也就不等同于老子
总之,儒、法两家的“无为”多在“少为”上做文章,而并非在顺应规律上
下功夫.
老子的“为无为”,对管理来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对此,那些
深通管理哲理的管理者无不敬服,且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可说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他在生前曾多次讲:
“虽然人类有作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适合自然的法理时,才能发挥力量
而君临天下.如果违背自然的法理去做,王者就会变成暴君,而不能发挥威
力.所以为了行王者之道,就必须服从自然的法理”;“凡是经营者,都必
须根据天地之间的自然法理活动,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道理,就如同下雨撑
伞一样简单”;“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
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
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
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正是松下幸
之助先生对老子“无为”的执著,才有了松下企业精神中的“顺应同化精 神”.
所谓“顺应同化精神”,其内涵是:“公司发展壮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想人为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顺应同化”就是顺
应客观规律.把顺应规律提升为企业精神,可见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无为”
的重视程度了.正由此,当人们问及幸之助先生一生成功的秘诀时,他会毫
不犹豫地回答:“在于顺应自然法则.”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村办企业的领导人,无锡特种风机厂的厂长叶伯,
对老子的“无为”结合中国管理的现象,发表了一段既有针对性而又独特的
看法.他说:“中国人老爱讲‘狠抓’.其实,往往狠抓是抓不好的.中国
文化悠久,词汇丰富,有多少好的词可以选,为什么非得要用‘抓’字?狠
抓,往往造成人无所适从.有时,听其自然,反而会弄得好.”“听其自然”,
就是“自然无为”.而“狠抓”的事,往往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不“自然”
的,是“有为”(妄为).凡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用“狠抓”,就会“顺其
自然”而有所进展,取得预想的结果.凡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就不可能“顺
其自然”,非得人为地“狠抓”,大抓特抓不可.然而,由于它是逆规律而
动,即使“狠抓”也难以真正“抓”起来.结果往往是“抓”了,“有为”
了,但“无所为”,“抓而不为”,“狠”而无“功”或者受到客观规律的
抵制,想“狠抓”而“抓”不下去,不得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种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有之,今日有之,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在今天的管理舞台,应该是匡正时弊,大有可为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