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孔子还有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2:06:30
除了孔子还有谁?

除了孔子还有谁?
除了孔子还有谁?

除了孔子还有谁?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四书五经?朱熹阿~

蔡伦
由于蔡伦改进造纸术,促使轻便纸张的诞生,对于书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书五经>作者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作者分别是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大学》是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做。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

全部展开

<四书五经>作者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作者分别是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大学》是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做。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是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实际上是记载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严格来说作者并不是孔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总的来说,是朱熹确定了《四书》的名称和地位。
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
关于书的历史
·竹简展示

——相传孔子在阅读古书时,曾经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以至于穿竹简的芦苇绳都被磨断了三次。这个典故后来被称为“韦编三绝”,形容人读书的痴迷。
如果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看到“韦编三绝”四字,不免会疑惑芦苇绳与读书如何扯得上关系。这就需要介绍一下2000多年前出现的一种文字记载工具——简牍。
简牍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细长的竹片或木片并排摆好,再用绳子编起来。不看的时候可以卷起收好、保存。甲骨文的“册”字(如图),正像把长片编连成册的情形。
甲骨文的“册”字
所有的竹、木简都用毛笔蘸墨竖排右起书写。在制作竹简时,要将新鲜的竹子烤干水分,以防日久变质。这时,青色的竹片上会沁出水滴,如同出汗一样。因此,竹简又称为“汗青”;久而久之,“汗青”便被用来作为“历史”的代名词,有时历史被称为“青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当写作大部头的作品时,需要用去大量的简牍,这时搬运以及阅读便成为很困难的事。相传汉武帝时的大臣东方朔写的一封奏折需要两个壮年士兵才能抬进宫去。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藏书非常丰富时,常常会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意思是他的书多得牛都拉不动,可以堆到房顶。对于竹简时代的人们来说,这种体验恐怕很常见吧!
虽然经过晒干、防腐等等处理,竹简、木简仍然难于保存,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简牍大多是战国之后的作品。而且,在非常干旱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或者非常潮湿的地区如湖北湖南等地分布较广;半干半湿的汉文明相对集中的中原地区却很少有竹简出土的报道。
与竹简同时使用的书写材料还有丝织的帛,也是用墨书写,称为帛书。与简牍相比,帛书的造价更加昂贵,因此保存下来的为数更少。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原本应该光洁滑润的丝帛在地下经过2000年的风雨变得黄褐、易碎;但是,脆弱的碎片上承载着的是那亘古流传的文化精魂。
图中的竹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该竹简写作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300年的战国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先秦原始儒家与道家典籍,包括迄今发现最早的《老子》版本、失传的老学著作《太一生水》和10多篇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史料,很多为早已失传的古本。这是先秦古籍的重大发现之一。这批竹简对研究先秦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上图为汉代竹简,出土于甘肃居延地区。
上图为汉代木简,木简的颜色比竹简偏黄。

图为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它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代隶书发展的资料。秦隶并不是成熟的隶书,但它在字体结构上有特殊的时代特征:它把篆书的圆转笔道变成为平直方正的形式——隶书的要素,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更像是快写的篆书。
图中为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写作时代包括秦代末期以及西汉初期,内容包括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文字演变史上,前人曾经争论的一个话题为:西汉时期到底有没有隶书?长沙马王堆帛书上面的字体独具特色,既不同于小篆,也非成熟的隶书,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使得所谓西汉无隶书的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中所出土的《老子》古本。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节奏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