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3:05:19
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管鲍之交《史记 管晏列传》翻译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

全部展开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贮财富,使国家富足,军队强盛,处理事情能跟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守法度,六亲就会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不能发扬,国家就要灭亡。”“发布命令要像流水的源头,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所讲的道理很浅显,但很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进行权衡比较。齐桓公的确是因少姬之事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确实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整治实施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背弃亲口允诺曹沫归还汶阳之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桓公履行条款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更好地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的富有可以同国君相比,他建筑了三归台,堂上设立了放置酒杯的坫,可是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推行他的政令,时常比别的诸侯都强大。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有才干的大臣,可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孔子认为周朝政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并没有勉励他行王道,竟然辅佐他成了霸主吗?古语说:“顺从君王的美善之举,匡正君王的过失错误,就能使君臣相亲。”这难道就是说的管仲吗?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后死于宫廷内乱,他死后,他的五位儿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安宁之日。其实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他谁可封为丞相。此时,我想管仲必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只不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国家往往因一个人兴盛,因一个人灭亡;贤人不为自己的死亡感到悲伤,却担忧国家的衰败,所以一定要在生前找到贤人接班才能死去。那管仲,为什么死掉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