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边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9:32:47
怎么看边城

怎么看边城
怎么看边城

怎么看边城
《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者创作时"心里怀着不可说的温爱",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表现出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违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阅读《边城》,首先震撼读者的是沈从文的不经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下的边城宛如悠然自得的桃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部《边城》足以让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笑傲于世人,也足以让他与世界文学的一些所谓的顶级作家们比肩且毫不逊色.然而他的创作力非常惊人,80多部作品集使他成为成书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这方面跟老舍和巴金有一比.其实他不仅仅只有《边城》,反过来讲,《边城》也不仅仅只属于他,它更属于湘西,属于我们的民族.
--著名学者 易森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们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的模式;继鲁迅《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作为近代以降守成文化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诗意想像的虚拟性和策略性".
--著名学者 刘洪涛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著名学者 刘西渭
《边城》中的牧歌情调不仅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中国现代小说史》
迟读《边城》
时光破碎的质感,苦等未果的宿命.有始无终的故事,有头无尾的情缘.
三年前看沈从文的《边城》,书未读到嘴边便轻轻放下,是沉不下心去品味这淡漠似水的故事.三年后看沈从文的《边城》,从头至尾地细细咀嚼,浮躁的心却终未能读懂那缓缓流泻指间的时光气息……
《边城》必定是暗涌着的,而沈先生的文笔又无疑是优秀的.书中的文字像是散落的碎片,片片映射着故事中的淡淡无奈和隐隐惆怅.细腻到了极致,温婉却有血性.起初读时,怕这清新优雅的笔触承载不动如此动情的暗涌,比起这内容的厚重,文字的确是显得单薄了.但文字和内容的默契往往总是出人意料的巧妙.这完美无暇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分明是来自沈先生对边城生活谙熟通达,汩汩流自笔端的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从此便有了一脉相承的完整.
边城也是隔绝的,边城的人则是纯真的,便也是这样的纯才使边城的人有了浓浓的爱和彻骨的痛,有了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也正是缘于纯真,这爱和痛才所以是暗涌着的,它们缺乏表达的出口.翠翠的心空寂,纯的空寂,三年前"二老"的话三年后却仍了然心间.沈先生也必定有爱,更有品味爱的本领."对于农民和士兵,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无疑这题记里的话成了《边城》表现的主旨.而我更相信是沈先生天生诗意的灵魂才真正赐予了他爱的能力.文革时的沈从文,被迫置笔,扮起了清道夫的角色,在给表叔的信中写的不是种种愤懑却只淡淡地说:这里的荷花真好,有空一起来赏.在逆境中发现美丽,找到所爱.我想,这正是《边城》之所以像饱含了浓浓感情的清茶的原因所在.
我羡慕沈先生的清雅之致,自在随意地把《边城》写得飘飘于空,而这其中惟一无法释然的却只有人的感情.这感情是男女之爱、血缘之亲,更应是蕴涵了沈先生浓浓的思乡情结.于我看来,与其把《边城》看成一篇纯小说,更不如说它像沈先生对家乡湘西凤凰割舍不下的情怀.《边城》对景物的描写是如此地抽离、洒脱,似与故事有了脱节.殊不知那却是一种真实的美,是沈先生以散文的笔调、诗曲的意境,为湘西家乡所描绘的一幅水墨画卷.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氛围、波澜曲折的情节,一切都只是真实的美和贴近人性的关怀.
我爱这《边城》里的未知宿命,一切的等待莫非都会是殊途同归的悲哀?而充斥在这等待之中的煎熬确是如何的具体清晰.
我永远解读不了《边城》的美,不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不是因为环境的变迁,只是我那浮躁的心啊,它已不再纯真.
正如城市中的我永远也无法想像出那梦中渡船的模样……(暗地纯白)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这部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5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6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作者称:“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究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对读者的预设,似乎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对于《边城》之后的《长河》,沈从文的创作初衷更加明确,要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来作朴素的叙述”.“来提到20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于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他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而已.?
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