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什么活着——推荐托尔斯泰写的信仰小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0:08:42
人靠什么活着——推荐托尔斯泰写的信仰小故事

人靠什么活着——推荐托尔斯泰写的信仰小故事
人靠什么活着——推荐托尔斯泰写的信仰小故事

人靠什么活着——推荐托尔斯泰写的信仰小故事
如今的中国人多半读过、至少一定听说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那些巨作——诸如《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等.是啊,即使在这个越来越不读书的时代,中国大众对托尔斯泰也不陌生,中国知识分子对托尔斯泰相当熟悉,中国现当代史的几乎所有优秀人物都对他推崇有加.一百年来,他的作品在中国被无数次出版发行,既然如此,托尔斯泰的这些小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呢? 对于中国人,它首先特别在:大文豪的这串犹如透明钻石般的小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听我所在教会的一位负责姐妹说,有一次她去看望一位住院的老人,他是中国翻译托尔斯泰的头号大家.姐妹向他传福音,说起了托尔斯泰的这组作品,可是老人家并不知晓.其实,不论对于学界泰斗,还是贩夫走卒,这组故事都是带人省察人生思想真理的难得佳作.我给大学青年教师们讲过这里面的故事,也给远乡僻壤的农人们讲过这里面的故事,所带来的感动和反省是同样的. 基督徒都知道耶稣讲述的这个故事——出远门的主人给仆人们留下银钱.其中,那个领了一千银子(或一锭银子)的仆人跑去掘开地把银子埋了(或包在手巾里存着).故事结尾,归来的主人赞扬了那些拿着银子勤劳经营的仆人,但是指责这个埋钱的仆人“又恶又懒”,命令“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 仔细想来,今天出现了这样的仆人——或者因为大大咧咧或者习惯于人云亦云,他们还没有点算清楚主人留给的银钱(能力、装备、资源)总数,便经营起来.待到主人回来和他们结算才发现,主人给的银钱中,还有一笔他们压根儿不知道、当然也从未用于经营.要是当初他们知道这笔银钱,他们的经营会果效大增. 好糊涂的仆人!今天,一些教会、不少基督徒就是这样的仆人,他们迄今浑然不知口袋里还有一笔主给的银钱——基督教文化的巨大宝库. 二千年基督教史,是一部基督教会发展史,也是一部基督教文化成长史.在圣经启示的光照中,无数神的儿女,有的是忠心的长子,有的是回家的浪子,有牧者、有普通信徒、更有专业工作者,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其中的大量经典作品早已被公认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宝藏.托尔斯泰的这组小故事,就是这宝藏中的一串珍宝. 托尔斯泰是在1881年到1886年间完成这组作品的,后来汇集成《23个故事》出版.可惜,目前在中文文库中只能找到这17篇.迄今我们更没有找到过这组故事的汉语单行本,但它早被译成许许多多种语言包括部分稀有语种出版.无数关于这组故事的评论中,当年罗马尼亚女王西尔瓦的一段文字很能代表人们的普遍评价:“这个伟大的人和艺术家所写的全部作品中,(这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最完美的故事.在这些通俗故事里,我们得到了最高尚最纯洁的思想.我认为它们比用最精巧的文体写成的还要有说服力得多.它们呈现了最高级的艺术.------它们将永垂不朽,因为这里有永恒的真理.-----假如托尔斯泰除了这组故事以外,什么也没有写,他仍然会跻身于世界最伟大的伟人之列.当一个人写这样作品的时候,他决不可能有一点卑浊的思想,而必定是苦难人类的朋友,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这样的文字,对于建设中国本土基督教公共思想文化也是一个范例.我一直主张:在一个语言已经被滥情和谎言糟蹋得人模鬼样的时代,基督信仰者的文字更应该持守纯净和朴实.那么,今天的基督教创作怎样做到(如托尔斯泰自己说的)“纯净、优美------像希腊艺术那样没有一点多余”?什么是朴实真诚而又感人至切的基督教公共经典?请读读这些故事吧. 从普希金、果戈理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文学主流一直把“基督走遍俄罗斯大地民间”视为最珍贵的现实;他们对(包括自己在内甚至有基督信仰背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仍难免受到傲慢与偏见的毒害这一事实,一直保持着高度敏感和警惕.在他们的作品中,高贵的生命极少在知识分子中出现,相反总是出现在底层普通基督徒中.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深深扎根在这样的关键现实中.托尔斯泰的这组故事有的就来自民间素材,他写好这类作品初稿后,还常常会读给那些大多都是文盲的家乡农民们听(他们全是基督徒).凡是他们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会修改,直改到他们一听就懂.这和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现状有着天壤之别.直到今天,中国有底层关怀的知识分子凤毛麟角、已属难能可贵,但他们(包括许多基督徒知识分子)是这样的一群——他们想也没想理所当然地以劳动大众导师自居-以农民工人基督徒导师自居.包括最近一期《杏花》篇首文章在试图整体性谈论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状况就没有涉及如此重大的警醒,这是我们应该引起警惕的.托尔斯泰把这种状况称为“好心的老爷关心下人”.这令人想起目光犀利的鲁迅先生当年意味深长的感叹——“可惜中国没有俄罗斯的基督”.今天,基督深深行走在中华大地民间.我确信,中国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中华的基督教公共文化同样只有谦卑扎根在如此现场、理解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才能在这民族灵魂“虚位以待”的历史时刻不辱使命、担负重任. 托尔斯泰用议论文形式表示信仰时,常有错谬,而当他回到作家本位凝视生活时,其信仰表述纯正深邃,这是我至今仍然困惑的.这组如此“草根”的故事中,便蕴含着丰富的神学探索.多年来,我在各地神学校高年级和教会讲《基督与文化》课程,当讲到“基督教公共文化经典”时,常在这组作品中选一二篇作范例,总会触发一场长时间的全体大辩论,因为里面涉及了诸如基督教信仰与现代性等许多重大问题.难忘的一幕幕中包括——我和上面提到的那位姐妹一起,带着来自全国部分大学校园团契骨干在常熟美丽尚湖边的研讨——姐妹提醒大家欣赏一会儿江南的落日余晖,才使持续的激辩停顿了片刻. 出版基督教类书籍的上海陶土工作室拟把这组小故事编辑成为单行本出版.其实,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思想学术的-----还没有在中国传播或早已来到却鲜为人知的优秀基督教文化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这再次提醒着我们——基督教会基督徒本来就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首富,我们该如何珍惜善用主给的这一笔“银钱”呢? (这组故事中的17篇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2卷《故事》的最后十七篇) 2011.11.25文 姜原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