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他谋杀了其兄赵匡胤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31:54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他谋杀了其兄赵匡胤吗?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他谋杀了其兄赵匡胤吗?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他谋杀了其兄赵匡胤吗?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他谋杀了其兄赵匡胤吗?
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匡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匡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匡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匡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匡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匡义,匡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匡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匡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匡义,就是承认匡义做皇帝了,赵匡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匡义便登极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赵匡胤是自己死的,他这人应该还不坏吧。

赵光义在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陈桥兵变中当机立断,无疑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关于杀兄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疑点,后人有所谓“烛影斧声”的传闻,主要原因是赵匡胤死时年龄不大,身体也还好,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赵德昭业已成年,不存在类似后周主幼国疑的境地;赵光义即位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未得好死,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有什么问题;特别是赵光义即位几年后才提出的“金匮之盟”的证据,号称...

全部展开

赵光义在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陈桥兵变中当机立断,无疑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关于杀兄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疑点,后人有所谓“烛影斧声”的传闻,主要原因是赵匡胤死时年龄不大,身体也还好,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赵德昭业已成年,不存在类似后周主幼国疑的境地;赵光义即位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未得好死,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有什么问题;特别是赵光义即位几年后才提出的“金匮之盟”的证据,号称是太后为了防止出现幼主无能的状况才让赵匡胤兄终弟及,这种作为实在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因此历史上有人认为赵光义谋杀了亲兄。

收起

你说的是〈烛影斧声〉?
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939~997)。
中国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北宋第二代皇帝。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

全部展开

你说的是〈烛影斧声〉?
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939~997)。
中国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北宋第二代皇帝。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16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继宋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南方的任务,然后又于979年亲自出兵灭北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历史。灭北汉以后,先后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文穆是他的号。有野史记载宋太宗有弑兄登基之嫌, 因是担心他一统天下之后,把帝位交 后周 恭帝 柴宗训 。或有一说,在(建隆二年)西元 961年 ,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 皇太后 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於年幼㠂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 兄终弟及 ,传位给年长的皇室。等到皇兄的儿堐成人,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栤即为传说的“ 金柜之盟 ”。他的后代为 宋真宗 至 宋高宗 所有宋朝皇帝及 宋宁宗 初的大臣 赵汝愚 。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