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21:15:51
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

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
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

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
唐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双调  欧阳修《忆江南·江南蝶》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2]
忆江南定格词谱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注:第四句和第三句宜用对仗格律)
编辑本段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
白居易(772~846)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刘禹锡(772~842)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温庭筠词二首  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忆江南(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①,车如流水马如龙②.花月正春风[3].
注释
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937~978)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这首小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