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2:25:42
求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求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求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求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一、复习重点:
1、第一单元: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2、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第三单元: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4、第四单元: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二、复习难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辛丑条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200多万斤.历史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目的),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目的),派军队北伐和西征.1860年青浦战役,李秀成大败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宁波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
7.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俄国想争夺新疆,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后来他们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甘为变法流血的人是:谭嗣同.
1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当总理,

第二单元 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①列强联合发动的侵略战争②都曾攻占北京,并烧杀抢掠,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不同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③结果对...

全部展开

第二单元 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①列强联合发动的侵略战争②都曾攻占北京,并烧杀抢掠,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不同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③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
4.如何评价李鸿章
一种观点认为: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他创办的近代海军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实力;两次对外战争指导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他只是执行者;李鸿章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看到了时代潮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他不能过分苛求。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李鸿章所办企业,均采取封建式管理,他中饱私囊,这些企业不是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企业,它只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他所掌握的近代化军队,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没能发挥其国防作用。是否增强国防实力主要不是看装备,而是看掌握军权的人。他迎合慈禧太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千古罪人;他既是清朝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思想上与顽固派没有本质区别。
上述两种观点都认为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封建官僚,他一生所有活动都是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考点2 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1.洋务运动1.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掌握其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对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的原因、特点,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3. 早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的来源、特点,认识其历史地位。
4.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的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把握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抗争和探索的阶段特征。
5.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理解其思想传播的作用。
6.识记百日维新的法令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7.了解戊戌政变,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8.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5.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9.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背景,掌握其兴起、发展的概况。
10.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1)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建立近代海军,进行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但由于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最后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它的破产。
(2)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3)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兴起。 -
(4)农民阶级:反侵略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起到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二、抗争的主题和探索的主要特点
(1)这一时期的抗争史的主题: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2)这一时期探索史的主要特点是:①参加探索活动的阶级、阶层比较广泛.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人民群众。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②这一时期的探索史在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已经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
(3)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决定了其不能担当领导阶级。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抵抗派的比较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区别。
前者不但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并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后者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并使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前者以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为己任;后者以抵抗外来侵略为主。
2.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及失败的教训
(1)条件:①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②总理衙门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的事宜,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③掌握地方实权的一些汉族督抚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那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家的汉族官僚,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2)教训:①中国要想发展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更要靠自力更新生,走自主发展之路。②改变发展会遇到各种阻力,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③在改变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旧的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3.洋务运动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企业的特点为:①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②具有严重的依赖性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企业管理封建衙门式)。它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民用企业的特点:
①以赚钱赢利为目的;②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③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等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关于中国的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看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关系上看是封建主义转入资本主义。从政治制度上看是从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共和。具体表面在三个方面:(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从经济上建立机器大生产,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2)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从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国家,具体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3)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主要从思想文化上试图建立起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为近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具体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开通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现在:(1)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创办民用工业。(2)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3)军事近代化的起步:创建三支新式海军。(4)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不同,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留学风气之先。
中国工业革命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早(在全世界范围内应不算晚),速度缓慢,水平较低,阻力严重,道路曲折,交叉进行。洋务运动就开始了工业革命的步伐,所以还算是比较早的。当然,与西方相比,动力不一样,因而水平较低,阻力严重,既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又有战争动乱。到今天,工业革命是三次交叉甚至是四次交叉。
5.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的特点及原因
领导者方面:①特点:西方近代化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中国首先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
②成因:中国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未经历工业革命,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又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顽固派更不能担当此任。
进程方面:①特点:西方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
工业,而中国则相反。②成因:因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打击,外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
所以先军事后民用,先重工业后民用工业。
依靠力量:①特点:西方一般由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
义;而中国则依靠政府,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随着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才出现了官
督商办和商办形式的企业。②成因: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清政府面临克服
内忧外患的局面,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政府官办近代工业。
6.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实施的。②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内容: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增强军事力量。
不同点:①阻力--洋务运动受到了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幕府统治
的情况下进行的。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小。②彻底程度—中国的洋务运动仅限于军事、经济和教育。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改革。③结果-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7.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
比较:相同点: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目的: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性质:中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中国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中国是在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推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实行的改革。结果: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俄国的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实资本主义国家。
认识: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及其成因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不足”,(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投资者为官僚、地主、商人,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表现为资金短缺、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并且跨越了工场手工业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后天畸形”(因为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易于取得外国生产技术和设备,而且交通便利),表现为大多投资轻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3)民族工业的发展十分艰难,民族资本产生之初,都曾遭到封建势力的反对。同时也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派企业的排挤和限制。
(4)民族工业和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同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势力的联系、依赖性以及相互的矛盾,企业投资少、规模小而发展微弱等特点,又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决定他们一开始就不能坚决地反封建反侵略,而只是提出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
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
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
体系,地区分布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信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
义,难以独立发展。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派的民用工业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洋务派的民用工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方式。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中有私人投资,含有部分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具有很大的封建性。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联系:洋务派的民用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不同性质的企业,但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即洋务派的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戊戌变法
1.原因
①客观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⑤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⑥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两种身份的仁人志士,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⑦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⑧推动因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原因:是由康有为的出身、地位、阅历,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
(3)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①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③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样做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根本原因)。
(2)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客观原因)
(3)维新派三个“希望”一个“脱离”: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重要原因)
4.维新变法运动的区域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兴起于南方。
原因:①经济因素: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 ②阶级关系因素:南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③思想因素:受西方影响早,南方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较广。
5.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国际环境 2)措施3)领导力量 4)社会背景
6..地主阶级改革派、顽固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的异同
改革派、顽固派、洋务派同属统治阶级,在阶级利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方面的主张是相同的。维新派从阶级利益上是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多是属统治阶级之列。四者在政治观点上有相同之处。此外,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改革派、洋务派、维新派表达了逐渐深入的过程。此外,在兴民权、变法问题上,各派别主张不同。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比较与综合。
7.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是相互对立的。维新派有明显的民族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则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两派都有学习西方器械技艺的共同点,并曾相互容忍过,但维新派并不以学习西方的器械为满足,而是要求把变法扩大到政治领域中去,并在全国掀起一个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维护了半殖民地体系,促成了早期官僚资本和早期买办官僚资产阶级,是一条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可与戊戌变法同日而语。
第二种观点认为: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是继承的关系。中国近代近工业是在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基础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从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意义讲,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戊戌变法前的洋务派思想家,许多观点为维新派所接受,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准备了人才。
8.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原因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
9.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主张相同:经济上主张振兴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创办新式学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进步的。
区别:①前者只是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后者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②前者没有付诸行动,后者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四)义和团运动
1.“扶清灭洋” 口号
(1)积极性:“扶清”含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具有反帝爱国运动的性质,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放在第一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反映了中国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
(2)局限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导致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一个沉重的教训。 “灭洋”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人与外国侵略者、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
原因: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不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变化:剿灭、招抚、再剿灭。但无论是“招抚”还是“剿灭”,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秩序,控制、利用、最终加以消灭是其根本出发点。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④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⑤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4.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积极意义:(1)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2)“扶清”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灭洋”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反映。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3)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防止了列强使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4)客观上打击了清的统治,推动清末社会改革,促使旧式农运迅速向资级民主革命转变。
局限性:是一场旧式农民运动
(1)以封建迷信形式出现,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严密的组织、明确的纲领,体现出了闭关锁国的国民的落后性
(2)“灭洋”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
第一,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农民运动。第二,斗争方式上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形式。第三,都以宗教作为发动,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的一面。第四,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第五,从作用上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不同点:背景:前者主要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后者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斗争矛头:前者着眼于反封建,后者着眼于反帝。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前者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有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者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没有革命纲领。对外态度:前者比较灵活,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有贸易交往,后者盲目排外。
6.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比较
相同:背景:民族危机空前加重。目的:救亡图存是其目标之一。对清政府态度:都采取合作态度,都抱有一定的幻想。结果:都失败。
不同:方式:维新派是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目标;义和团运动则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具体目标: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扶清前提下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而维新派则是要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中国。影响: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义和团运动则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盲目斗争都不可能成功。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机。
9.联系亚洲的觉醒,把义和团运动放在世界大背景中去考虑
注:这其中义和团运动不属于真正的觉醒,因为它不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它属于觉醒时期。
六、小专题:
(一)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开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4.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5.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6.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7.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8.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二)环渤海地区(包括河北、山东、辽宁三省和北京、天津两市)
1.列强的侵略史实:
(1)战争:
①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战争主要在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进行;日军攻占旅顺和大连,进行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②瓜分狂潮中,俄强租旅顺、大连;德强租胶洲湾、英强租威海卫加强在渤海湾地区的角逐。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在京津地区进行,北京再次被攻陷(第二次鸦片战争曾火烧圆明园)。建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对天津、北京实行殖民统治;《辛丑条约》强化了帝国主义在环渤海地区的势力。
④日俄战争后,日本攫取了旅顺、大连,控制了东北地区南部。
2.中国军民的革命斗争活动:①甲午战争后,邓世昌、林永升在黄海战役中与舰同沉,聂士成血战辽东,丁汝昌在威海战役中自杀殉国。②戊戌变法中,北京和天津是维新派的重要活动地区。北京有强学会、保国会、《中外纪闻》;天津有《国闻报》③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发展到京津地区,并在北京和天津重创八国联军(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廊坊、杨村战役和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④牺牲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聂士成
3.近代企业和海防:
洋务企业:军事工业—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民用工业—开平煤矿。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建成的海军基地有:旅顺、威海卫;还建成北洋舰队,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立。
(三)“中部崛起”的战略(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样地之一
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设的安庆军械所;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2.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谭嗣同在长沙主持新政,聘请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
堂总教习。长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中心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