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13:20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在这里面找你想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