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35:45
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长城的主要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楚长城遗址现有状况怎样?
  楚长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比较原始、单调,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楚长城有以下几个特征:
  楚长城系列建筑中以关城为主体工程.楚长城的关城数量巨大,仅南召县境内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经注》称“故号此城为万城”.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遗留有数量颇多的防御华夏集团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连结工程,便形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楚长城的关城规模不等,大体上可分为大城、中城、小城三类.大城均集中在要道处,中小城多作为卫星城,分布在高、险、隐处,不同的寨城应是驻军数量不等或军事长官级别不同所致.楚长城以大量相连结的关城形成多层城防,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修长城所效仿.但楚长城的连结工程相对薄弱,较之秦、汉、明长城远不能相比,这正是楚长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这一落后正是历史久远所造成的.但关城是屯兵警哨之所,为长城所必备,所以直到后来的秦、汉、明长城,也都继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关城的形式.楚长城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楚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阳盆地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伏牛山绵延千里沿线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汉水的支流白河、鸦河、湍河等都发源于此.这条山脉既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楚国与北方诸侯国的边境线.楚长城沿伏牛山脉依山势而筑,在古道隘口处筑关城、修边墙、设关门,以备屯兵打仗;在高山险阻和江河为堑难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筑长城设施,省了许多工料,以能够达到防御目的为度,充分体现了“用险制塞”的原则.这些建在险关要塞上的长城,顺山脊十余里或数十里蜿蜒曲折,峰巅上的寨城依稀可见.
  楚长城的石城墙均为干垒石建筑.《括地志》称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以固”,是与其遗迹完全吻合的.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现在发现的几处土筑墙城段,是因为无石才用土的,如南召县野牛岭城段等,有的还是土石并用,现在土筑墙基本上是残留的痕迹,土石并用城墙还留有一定高度.城墙石块大小配合得体,并根据地形的凹凸变化,有平垒、斜垒、斜立垒、立垒等不同砌筑形式,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刮缝之物.城墙断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使其稳固,不易倒塌.较大的城墙里外砌石,中间填入碎石与土的混合物,夯实以后颇为坚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阶,与墙内道路相通,交通颇为便利,然而对城外是全封闭的,除森严防守的城门外,外部的人难以入城.楚长城以干垒石筑墙,在火药没有作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石块也可能起了补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长城大体是方形的.史籍对楚长城多称方城.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上边已经说明,楚长城的总体轮廓近于方形,同时从楚长城的许多座关城遗址形态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长方形,有些关城因受地势限制会出现一些不规则变化,但修建者还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这大概是因为古时人们崇信“天圆地方”的说法,因而在各种建筑物中注入了“方”的观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齐长城建筑结构有哪些特点?
  齐长城西起平阴、钜防,东经长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历城、莱芜、章邱、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越大岘山,过莒、五莲、诸城、胶南诸县直达海滨.全长500多公里.
  从现存于莱芜、泰山等地的遗迹来看,齐长城的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凡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仅用石块砌筑起宽2米左右的矮石墙或干脆借助山势不设城,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一般地段,则为土石结合.其基础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块砌成,宽达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筑,每层厚约10至15厘米,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夯窝均匀,清晰可辨.土里曾掺有盐水.有些地段的城墙,有腐朽木头痕迹,可能当年在墙中间有圆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个齐长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缓.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若米碓,是当年为守城御敌所备之擂石.
  战国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规模、构筑方法及防御设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共同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在构筑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砌筑,或利用天然障碍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选择上,都是尽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御设施上,都筑有烽台、障城,特别在交通要道及易于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规模都较大.其四,依托长城的墙体防御作战,对小部队可以起到防止其袭扰的作用,用以保护长城内的居民;对大的骑兵集团,则主要起障碍作用,以阻滞敌骑兵集团的长驱直入,用以争取时间,集中和机动兵力,将来犯之敌歼灭于边境地区.
  魏国长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魏国长城从渭南到韩城之间,如今尚有两个相距很近的长城和两个烽火台的遗迹,这两道长城位于韩城县县城南15公里处,西达济川,东到黄河边.
  长城内外分为两处,当地人称北面为外长城,南面为内长城,两城相距160米.城墙已塌
  落,残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宽为19米.内长城往南约270米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的平面为方形,每边长为7米,台高约10米,上下收分很大.从烽火台底部到中间的木角梁头的高度约有4.5米.
  长城城墙和烽火台全部用夯土筑成,历经两千多年,夯层还非常清楚.夯层厚度为7—8厘米.
  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万里长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纪以来,这道延绵万余里的古长城饱受北方严酷气候的侵袭,大都已经湮灭无闻或破败不堪.近年国家文物局计划拨巨款对内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长城进行维修.这是中国首次对秦长城进行部分维修.该工程从1999年春开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总计维修好断墙300多米,砌筑石料1万立方米.这段秦长城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个名叫小奈太的阴山深处,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长200多公里,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大约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个烽火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近几年地震的破坏,使这段长城多处残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此段长城进行维修,并有选择地对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进一步了解秦长城的构造及其当年建造时的人文历史情况.地方有关部门也期望在维修之后,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秦汉长城的组成及构筑有何特点?
  城墙是组成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它是把阻止、据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体的线式防御工程建筑物.它越山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蜿蜒绵亘于秦、汉北部的边防线上.由于敌情、地形和任务等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构筑情况也大不相同.
  在骑兵便于机动、进攻的主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厚、较高,顶部稍宽,能容战士在城墙上机动和战斗,并筑有较密的敌台.
  骑兵机动困难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碍、不便敌军展开大量兵力进攻的次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窄、较矮,城墙顶部极窄,战士不能在顶部机动或战斗,城墙本身仅起障碍及屏蔽作用.
  汉西河长城玉门关及今安西县一带的城墙,所用材料比较特别,是用流沙、碎石及芦苇或红柳枝筑成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却适宜红柳生长.附近水泊一带,还盛产芦苇,用这些植物和沙石筑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它的修筑方法,从现存实物遗迹看,是在沙漠中选定了墙体位置以后,先挖一不深的基础槽,内铺芦苇或红柳枝,然后铺一层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如此层层上铺,高达数米.每层芦苇或红柳枝,平均厚度为4—5厘米,沙粒石子厚度为20厘米.层层压实之后,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已粘结一起,经过碱性盐卤渗透后,芦苇不易腐烂,墙体相当坚固,而且柳枝及芦苇等可以承受较大拉力,可防止城墙在风力作用下裂缝.因而迄今仍屹立于沙漠之中,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城墙修在山地陡坡时,坡下外侧一面,垒石较高,坡上内侧一面,则垒石较低,有时甚至没有.在陡峭崖壁处,往往利用崖壁作墙体,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筑.
  城墙修筑在深山密林、山脊北侧或戈壁滩上时,也有以壕为主、以墙为辅的样式,如河北围场西北的一段长城,当地称之为“长壕”或“万里长壕”,均为低于地面的壕沟,仅在壕沟南岸,以挖壕之土或采石堆积成墙.壕宽一般为5—8米,深1米以上,墙高1米以上,壕墙总宽在10—12米左右.修筑在河岸、森林边缘或地势险峻等地区的城墙,有的也用木栅或鹿砦,即汉元帝时郎中侯应所说的“木柴僵落”.但这种墙体极易朽坏,现在已无遗迹可寻.
  金界壕的组成结构情况是怎样的?
  界壕由濠沟、主墙(堤)、副墙(堤)、边堡、壕堡组成.以壕和主墙为防御战斗的主体,城堡和边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沟和主墙,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墙外面有长方形深沟,主墙的宽为8—10米,高为6—8米.它的顶部平坦,向敌的一方筑有女墙,主墙用黄土夯筑,但在沙地、山谷和石头多的地方,则用石块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沟的深约为4—5米,由濠沟底部到顶部就有11—12米,相当于一般城墙的高度.壕沟是骑兵的主要障碍.
  在主墙上构筑有女墙、马面、瓮门等设施.
  马面(敌台),在主墙上每隔130—150米即构筑一个马面,它比主墙稍高,突出部分的宽为10—12米,长约为12—15米.在马面顶上盖有板屋,是守卫人员休息的地方.马面的作用是增强主墙的稳定性,并能居高临下掩护主堤,使敌不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