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定义"语文素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1:15:29
怎样定义

怎样定义"语文素养"
怎样定义"语文素养"

怎样定义"语文素养"
解读“语文素养”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睿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它的概念内涵、内容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
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里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关于正确的态度,新《课标》的总目标中包含: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负责的态度.最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品质气质和良好的语文品质,以及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首)古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标》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至于方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
语文素养的四个属性特征
从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和内涵要素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语文素养的四个属性特征:
统一性.语文素养的概念和要素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具体演绎生成的,二者是统一的.语文素养还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与课程总目标中的十大具体目标是统一的.
普适性.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所以要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普适性的特点.
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整体性.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