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5:31:19
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反专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
所以对人而言,不能从外在关系上对其限制,而应以德教加以诱导.徐复观先生就申说儒家的德治是以人性名义对专制淫威所做的不懈的抗议.“德治”是儒家政治观的中心观念,这一思想在语言表达上的系统化是从《中庸》的“九经”开始的,孟子对“王道”的阐发标志着这一系统化的运思的展开.此后,荀子的九经欲望解释礼的起源,董仲舒借阴阳五行之术说天人感应,尽管对孔孟思想有一重曲折,却并没有改变儒家政治主张的“德治”性格.作为一种理想,儒家政治思想更多地被把握为现实专制政治一种抗拒,尽管这种抗拒的形式是温和而内在的.③因此,他肯定“孔子的德治思想,在中国尔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尽到了‘思想’所能尽的影响;因而在专制政治的历史中,也尽到了补偏救弊的责任.”④
在先秦,儒家还通过高扬民本思想来反专制,使有历史传统的民本思想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个含义是“民贵君轻”说.《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赞扬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孟子认为君所以能治民,在于君自身正,正己而后正人.他说:“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而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已成为名言.这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是土地和粮食,因而用之象征国家政权.孟子说法的排列是:民众-社稷-君主.民贵君轻体现了国家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的思想,这在当时确是卓见,在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的“民为邦本”思想.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儒家民本思想的另一个含义是“民水君舟”说.这个思想是荀子倡言起来的,他在《王制》篇中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这说明这个说法是古已有之的.另外,荀子在《哀公》篇中又说这是孔子的话,当鲁哀公问于孔子时,孔子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这说明儒家普遍地接受了这个思想.不过,“民水君舟”比起“民贵君轻”来说,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不是前进了,而是倒退了.“民贵君轻”的重心在民,是要君为民着想;“民水君舟”的重心在君,是为君主着想.前者属于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含有批判现实的君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后者属于现实功利主义的政治色彩,带有君主主义政治权术的味道.⑤“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秦汉以后为封建统治者所抛弃,到了明代,封建专制进一步发展,朱元璋甚至要把“亚圣”孟子赶出孔庙,原因就是孟子说过“暴君放伐”、“民贵君轻”的话.而“民水君舟”则被少数开明君主接受了,如唐代李世民教戒太子:“君,好比是人君;水,好比是黎民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四),后来形成了“载舟覆舟”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先秦儒者的历史性格我想借用余英时先生对当时士人性格的分疏来做一评价性说明.余英时认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自始即受到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的规定,就他们管恺撒的事这一点来说,他们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但就他们代表‘道’而言,则他们又接近西方的僧侣和神学家.”⑥儒者就他们在社会政治层面的社会批判而言类似于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他们还有一般自由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道统和为护卫道统的宗教精神,这则是西方宗教家所具有的.这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思想与今天的自由主义并不矛盾,儒家思想在道统这一方面正是自由主义者所缺乏的,因而是可以统摄自由主义的.
二、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与儒家反专制的变化
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国,儒家一直在努力打破法家的思想专制.从历史上看,确曾有过儒者在秦国活动,荀子的入秦本身就是证明.另外,孔子弟子中秦祖、壤驷赤、始作蜀等人都来自秦国;甘龙、杜挚敢于与当时集政治和思想权威于一身的商鞅进行辩论,争取儒家的一点话语权利;赵良是通儒之才,他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警戒商鞅.商鞅变法,主张焚诗书、禁儒毒,就是对秦国民间流行的儒术的镇压.到了秦始皇时代,其长子扶苏与其父大不相同,受到了儒学的积极影响,颇有以仁德治国的思想.秦始皇坑杀儒生,扶苏直言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大为恼怒,把他赶出首都,“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最新的出土文物也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说明儒家思想作为一股潜流存在于秦国,对秦的政治生活产生着影响.王辉先生在《续补(一)》⑦中收录了战国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的秦铜印.其中如“思言敬事”、“壹心慎事”、“交仁必可”、“忠信”、“宜民和众”、“孝弟”、“仁士”、“相教”等显然都是儒家的思想观念,还有与秦简《为吏之道》内容接近,如“正众”与《为吏之道》“审智(知)民能,正以桥(矫)之”,“中精外诚”与《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挈(洁)正直”,“正行治士”、“修身”与《为吏之道》“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意思都差不多.有的甚至就是来源于《论语》,如“栖仁”与《论语·述而》中的“依于仁”意近,“鬼(怀)少敬老”与《论语·公冶长》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近.秦成语印可以说是秦基层官员或士人的座右铭,却贯穿着儒家思想,说明儒家思想作为一股潜流,在民间长期地存在并积极地影响着秦的政治生活.
应该看到,秦王朝设博士制度,儒生直接参预制度建设,许多社会治理措施中含有儒家思想的要素,但是,他们所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则完全靠作为法家思想主要内容的刑,这是秦立国的基本精神,也是专制政治的最大特色.⑧也就是说,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确定的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在政治上实际上是排斥各类这些博士的.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就曾批评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的文化政策必然导致对以儒家为主的各家进行压制并发生冲突,最终引发了“焚书坑儒”这类残酷迫害儒生的历史事件,使法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并不断地向极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