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05:25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

全部展开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尔帝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意义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为明朝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永乐大典,造大船,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14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致使国库空虚,馈饷空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 的十几倍。
总括: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拥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收起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拥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

全部展开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拥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包抄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尔帝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为明朝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回民郑和弘扬伊斯兰教和唐人南海移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