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5年各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生物,政治,历史试题及答案有讲解就更好了,十分感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7:38:35
进5年各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生物,政治,历史试题及答案有讲解就更好了,十分感谢!!!!!!!!!!!!

进5年各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生物,政治,历史试题及答案有讲解就更好了,十分感谢!!!!!!!!!!!!
进5年各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生物,政治,历史试题及答案
有讲解就更好了,十分感谢!!!!!!!!!!!!

进5年各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生物,政治,历史试题及答案有讲解就更好了,十分感谢!!!!!!!!!!!!
近五年?广东今年才第二届有学业水平测试,去哪找吖!考过就忘了,不用担心那么多,那些基础点懂就行了,统考试题很简单的!

去爱你的武艺吧 ,鬼才会给你

我只有历史的复习资料、、你将就着看吧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b)
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
课本P24知识链接
...

全部展开

我只有历史的复习资料、、你将就着看吧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b)
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
课本P24知识链接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b)
主要内容和危害(按课本归纳),注意: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c)
①侵犯了中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②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③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④经济上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b)
(1)原因:①英军入侵。②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③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
(2)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a\a)
①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②结果: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日军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c)
①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③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a\a)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a)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长达6周,30万人被害。日军的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c)
①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②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2月,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
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红军和南方八省的红军进行了改编
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a)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武汉会战
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1937年,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b\c)
(1)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②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2)胜利的意义:
国内: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a)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
2、武昌起义的爆发(a\a)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后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的成立(a\a)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b)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主权在民 ②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③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c)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a\b)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运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先锋队:学生;主力:工人阶级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影响:五四运动的实践和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 (a\b)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2)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b)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a\b)
(1)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3)国民革命的影响:①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②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失败的原因:①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②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c)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经过: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3)意义:①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6、遵义会议(a\b)
(1)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2)内容: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③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评价:①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②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三大战役的胜利(a\a)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d)
课本P56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b)
1949年9月;内容见课本P6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b)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河北西北坡)
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b)
(1)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1954年,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各民族经济发展落后,并且发展不平衡。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b)
(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民主与法制的破坏:①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②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摧残;③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b)
(1)内容:
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⑤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2)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③中国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b\b)
(1)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b)
(1)含义: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b)
(1)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成功运用
(2)回归条件: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② “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3)回归意义:对港澳——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对中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世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b\c)
(1)发展历程
①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表后,停止炮击金门。
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1980年后。
③“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协议,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⑤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c)
(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3)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a\b)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的方针)。周恩来并且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b)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b\c)
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华,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美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a\b)
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日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a)
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性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b)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在中国的动下,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的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b)
(1)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成为自由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②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寡将自由民划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2)作用:
①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②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a)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扩大“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的权力;制定职务津贴制度。(参考课本P96第2段)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c)
(1)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局限性(失):①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②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就其民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三、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b)
(1)罗马法的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罗马法是指通行于罗马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则指罗马公民法。
(2)罗马法的演变发展历程
①习惯法——法律的起源
②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发源的起点
内容:公元前5世纪中期,有贵族组成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法等方面。
评价: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③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④万民法——法律制度的完善
适用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操作简单灵活、实用有效。
⑤自然法——法律观念的提出
西塞罗(自然法之父)提出,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最高成就。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c)
①公民法: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②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综合评价
A、进步性: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B、局限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a/b)
主要是指1688年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入主英国,迫使国王詹姆世二世远走法国,结束复辟王朝的地事件。因为这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所以成为“光荣革命”。
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之间的妥协。
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的结束。
2、《权利法案》(a/b)
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确立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意义:使英国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c)
①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②君主统而不治;③议会居权力中心
参考资料:http://ldongxiao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090218020097119381975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