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14:15
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杜甫的<<春望>>诗意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不需要给出原诗文,只要解释出它的意思,再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春望诗意: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感伤时局泪水溅是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思想感情:
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

全部展开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 ,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 ”,意思相反,出人意表 ;“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 :“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次联以下转言春望之情 。“感时”承上二句,而“恨别”启下 。“感时”、“恨别”二句概括深广,痛心于国破、忧思于家室,家国命运在这里得到了统一。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承“城春草木深”而来,“感时”是感春之时,也是感家国残破之时,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故而引出“恨别”来。三联从国事引出家事。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是说战乱长久 ,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至德二年(757)三月,诗人杜甫正陷在安禄山及其叛军所占据的长安城。三月的春天并未给诗人带来快乐,战火连绵,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家书抵万金”是说音信隔绝,担忧家庭命运。战火纷飞,时局紧张 ,远在鄜州的家属,音信早已断绝,诗人担忧他们的命运,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消息。上句伤于国事是应“ 感时”,下句怀念家人是应“恨别”。结联刻划自我形象以抒忧时伤春之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 、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 ,不见家书(转);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尤其是三、四两句,上句承上联“国破’的现实,下句启下联“恨别”的苦境,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宋人司马光说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续诗话》)。的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正是本诗的特色,也是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
“白头”,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从表现心理的典型动作上写他心烦意乱的情状 。“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鲍照《拟行路难 》之十六有“白发零落不胜簪”句,诗人化用此句 ,抒写他的怀家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哀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