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故乡》读后感鲁迅的《伤逝》,《故乡》的读后感,字数600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25:02
《伤逝》《故乡》读后感鲁迅的《伤逝》,《故乡》的读后感,字数600左右,

《伤逝》《故乡》读后感鲁迅的《伤逝》,《故乡》的读后感,字数600左右,
《伤逝》《故乡》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故乡》的读后感,字数600左右,

《伤逝》《故乡》读后感鲁迅的《伤逝》,《故乡》的读后感,字数600左右,
《伤逝》读后感
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后来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爱情到后来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己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现在,读到《伤逝》里“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己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直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爱情,人们渴望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爱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故乡》读后感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