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姆潭西小丘记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翻译下 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3:12:06
钴姆潭西小丘记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翻译下 哈.

钴姆潭西小丘记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翻译下 哈.
钴姆潭西小丘记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翻译下 哈.

钴姆潭西小丘记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翻译下 哈.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中唐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柳宗元二十岁中进士,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很早就显示出政治家的才干.唐顺宗永贞元年,发生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柳宗元积极参加,并且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时隔不久,由于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改革惨遭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柳州刺史,直到逝世.
  被贬永州的十年,对柳宗元的生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不仅有可能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而且由于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体察,眼界大为开阔.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这时完成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永州八记》是他的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文章.这一组自成体系的作品,像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页,展现了永州优美的风景,体现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风格和特色,一千多年来,一直在广大读者中传诵.下面,我们就其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八记中的第三篇.“潭”,是深水池.“钴鉧”,古时称熨斗为钴鉧,因为潭的形状像熨斗,所以叫钴鉧潭.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首先点出小丘的所在,描写了小丘的竹树奇石.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寻”,是沿着,顺着.“道”,作动词用,是行走的意思.“湍”,急流.“浚”,深水.“鱼梁”,是用来拦阻水流的堰,中间留有空洞,把竹制的捕鱼器具放在空洞处,可以捕鱼.
  这篇游记,用“得西山后八日”一句开笔,不仅点明了浏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两次游览思想情绪的连接点.“得西山”,是指《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
  宴游记》中所记对西山的发现,从那时起到发现钴鉧潭西小丘,过了八天.在具体观赏小丘奇妙的景物之前,作者先把我们引回到了八天前他披荆斩棘、攀登到西山的回味之中.当时人们站在西山的绝顶,俯视尘寰,看到的奇妙景象,仿佛仍在眼前.在对西山壮观景象的回味之中,我们跟作者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二百步,到了钴鉧潭,又西行二十五步,发现了石堰上的小丘.视线从千仞之高的西山,骤然转到小丘,对比之下,更感到小丘的奇异,另是一番景象.当时从西山上望出去,居高临下,四周的山像蚂蚁封,山谷像小洞,那千里之遥的景物聚集、压缩、积累在视野内的鸟瞰全景,现在一下变成了近镜头的特写:在水流湍急而且很深的地方,有一道石堰,石堰的小丘上不仅竹树丛生,且怪石嶙峋,“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突怒”,是突起挺立的样子.“偃蹇”,是骄横傲慢的样子.
  “负土而出”,是指石头冲开泥土,突冒出来.“然相累”,是形容石头倾斜而互相推挤着.“冲然角列”,是说石头冲着向上争着要排列到前面.在这里,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化静为动,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赋予石头以各种生物的性格.它们不仅不甘埋没,破土而出,而且有的高耸突出,有的傲然挺立,极力显露峥嵘,千姿百态,数也数不清楚.更令人惊奇的是,有的石头简直情态毕现,栩栩如生.你看,那倾斜向下的,像是一群牛马拥挤着,挣抢着到河边饮水;那冲着向上的,像凶猛的熊罴,奔跑着,吼叫着向山上爬登.一个小小的山丘,简直成了一个群兽聚会,争做奇态的天然动物园.
  第二段,叙述买小丘和修治小丘的经过.具体讲又可分为三层意思.先看第一层: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笼而有之”,是说可以装在笼子里,这里是极言小丘之小.“怜”,即爱.“李深源”,“元克己”,均为作者的朋友.
  这几句,简要地点明了小丘遭人冷落的情况:它原是姓唐人家的一块弃地,售价很低,但一直卖不出去.作者很喜爱它,便把它买下了.这里,作者对小丘的处境未加任何评论,但在他和朋友们“皆大喜,出自意外”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值得
  深思的问题:这个小丘,临潭滨水,上有竹树奇石,风景是秀美的,为什么却如此受冷落呢?作者的无限感慨自在其中.
  他买下这个小丘要干什么呢?下面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第二层意思: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铲除秽草,消平荆棘,经过一番除恶扬善的改造,小丘之上美好秀丽的本色便显现出来.从小丘上望出去,高耸的群山,漂浮的白云,奔流的溪水,戏游的飞鸟走兽,都好象欢快和悦地将它们的技能呈现在小丘面前.这种境界很近似于李白诗中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很像辛弃疾词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宗元慨叹那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实际上也在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人埋没、遭打击的不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发掘和欣赏被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柳宗元那孤苦受辱的心灵的,也只有那些溪谷流泉和奇山怪石了.因此,在柳宗元的笔下,不只是客观地描绘高山、溪水、浮云、鸟兽的自然情态,而是赋予自然景物以神韵,引发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使人感到一种宁静、高洁和幽深的独造境界.这种境界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同时也是作者的精神.
  作者享受着自己劳动成果,感到了一种满足,那抑郁不平的心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安慰.他接着写: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清泠”,是形容明净清凉的环境.“谋”,原意是计议、商量,这里引申为和谐一致的意思.“   ”,是泉水流动的声音.“悠然”,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渊然”,是形容深沉幽静的气氛.
  这个清幽宁静的所在,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政治官场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早已厌倦了官场上那种嘈杂气氛的柳宗元,此时此刻,躺在这幽静的小丘之上,远望蓝天白云,细听淙淙流泉,感到这个环境是那样空寂,那样清冷,
  那样深邈;而这一切,与自己的心境又是那样的和谐一致,所以,他从内心发出感叹,觉得在不满十天的时间里,得到了西山和钴鉧潭小丘两处胜地,这在古代爱好风景游览的人中,大概也是难以做到的.看来,作者是十分满足了.但是,细加品味我们却感到,在满足的背后,隐约透出一股凄凉之气.那空寂、冷清的气氛,不正是作者遭贬黜,受冷落,才能不得施展,抱负不能实现的空虚、郁闷心情的写照吗?
  第三段,是作者借小丘的遭遇,进一步抒发感慨.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沣”、“镐”、“鄠”、“杜”,都是地名,在唐朝京城长安附近,当时是贵族、富户居住或游乐的地方.在这段里,作者先是设譬,说凭着小丘幽奇的美景,如果是在京城长安附近,那么,那些有闲暇的王公子弟,一定会争着去买,说不定天天涨价,而越发买不到手.接着,笔锋一转,又回到了现实,这小丘却偏偏处在偏僻荒凉的永州,连农夫渔夫都很瞧不起它,标价很低,竟几年卖不出去.把小丘这种遭遗弃的命运,和前面设想在长安被挣抢的情况相对比,愈加感到小丘的可悲与可怜.然而,现在小丘被买下了,它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人.于是作者变悲怜为欢乐,并把这次得小丘的经过和感想,写成文章,刻在石头上,以此来祝贺小丘有了好的机遇.
  小丘的遭遗弃与作者的遭贬黜,二者的命运何其相似!然而,现在小丘遇到了好主人,而自己呢?文章的结尾,语意深婉,感慨无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这篇游记散文,有这样两个比较明显的特色:
  第一,作者很善于神形毕肖地描绘大自然的景物.他能够深入观察、潜心领会自然景物的形态,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具体特征.像开头一段,他准确地描绘了小丘上的石头如牛、如马,若熊、若罴的奇状,更重要的是,这种奇状不是呆板的静物描写,而是写出了它们争为奇状的动态.小丘上不管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石头,都带着虎虎生气,各按着自己的样式,朝着自己的方向,显示着自己的奇态.把小丘上的石头描写的情态并作,不仅“肖其貌”,而且“传其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二,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以抒情.他曾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因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他怀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流连山水,希望从大自然里获得解脱,然而那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只能使他“暂得一笑”,政治上遭受打击、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终不能忘怀.因此,他所描写的景物便处处带着情.当他看到小丘上
  “秽草”、“恶木”和“美竹”、“奇石”相混杂,一种由于奸佞当道、贤愚不分、自己才智不得施展的愤懑情绪,自然地流于笔端,继而和朋友们“即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使小丘上“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作者铲除奸党,使良臣才将施展才智的美好愿望.他衷心祝贺小丘遇到了赏识它的主人,实际也在暗自生悲为自己不遇明主,将永远被遗弃荒州的前途而悲哀.总之,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密切地交融在一起,情融景,景寓情,使这篇游记散文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