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创立了什么宗教?该宗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3:22:37
释迦牟尼创立了什么宗教?该宗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释迦牟尼创立了什么宗教?该宗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释迦牟尼创立了什么宗教?该宗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释迦牟尼创立了什么宗教?该宗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
  教义就很长了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三谛】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观空时,无假无中无不空白;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二谛】
  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为传承或立论方法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二谛是理,有的认为二谛是教.天台宗认为二谛或三谛是真实不虚的谛理,故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论宗认为真俗二谛是两种真实不虚的言教:“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唯是教门,不关境理.”
  【八正道】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辩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