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这个不显眼的人,为何在清朝能一步步登上北洋军首领而且夺取了后来革命军的成果、当上大总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3:30:49
袁世凯这个不显眼的人,为何在清朝能一步步登上北洋军首领而且夺取了后来革命军的成果、当上大总统

袁世凯这个不显眼的人,为何在清朝能一步步登上北洋军首领而且夺取了后来革命军的成果、当上大总统
袁世凯这个不显眼的人,为何在清朝能一步步登上北洋军首领
而且夺取了后来革命军的成果、当上大总统

袁世凯这个不显眼的人,为何在清朝能一步步登上北洋军首领而且夺取了后来革命军的成果、当上大总统
袁世凯其人很不简单的
清王朝时也是渴望变法 追求上进的 曾在天津小站练兵
.
生平事迹如下:
少年时代
袁世凯生于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 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袁世凯的得名即与战争行伍有关,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新生儿一生的戎马生涯.袁世凯六岁时养父袁保庆替他找个启蒙老师袁执中教四书五经.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庆在山东做道员,袁世凯时年八岁,也随行.后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在南京,袁世凯的一位老师曲沼擅场武术,教会了袁世凯一些拳法剑术.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气无二 . 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从此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提拔袁世凯为“中书科中书”.袁世凯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袁世凯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胡天骄,胡人单于或日本之意)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当然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决定的,还要接受到社会影响.从社会上看,19世纪8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洋务派“求强”的思潮对袁世凯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袁世凯科场失败以后,决定投奔淮系李鸿章. 袁世凯在北京读书时,李鸿章正在直隶总督任上.对李的显赫地位,不胜钦羡.在洋务派“练兵求强”思想的影响下,他“好读兵书”,“留心时事”,常作军事论说,侈谈练兵“安内攘外”.袁保龄对他的议论,颇为赞赏,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袁世凯在科场上的希望破灭以后,遂把诗文付之一炬,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当时,李鸿章的幕府中大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袁世凯仅是一个无名的拔贡,因此,他没有直接投奔李,而于1881年5月,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袁保庆“订兄弟之好”.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过从甚密.袁保庆死时,吴长庆渡江视敛,“扶棺痛哭”,帮助料理丧事.因此,当袁世凯来到登州时,吴长庆不仅“肫然相信”,乐意收留,备加照抚,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
总督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1884年朝鲜的甲申动乱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并且让李氏高宗按照藩国礼仪迎接上国钦差,保住并再次明确了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战争前还多次曾经派人暗杀袁世凯,只不过没有成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清军机大臣李鸿章等保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创立新军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1898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世凯没有对慈禧太后下手,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凯告密无确切证据.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七千人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九万人部队.虽然,袁世凯的决定并不是导致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变法却被镇压.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谕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申斥谭嗣同等人,而谭嗣同劝袁世凯出兵围园诛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相传袁世凯听时任直隶按察使杨崇伊说康有为已被革职待参,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西太后闻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诸人下狱,并诛杀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到任后,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到处拆铁道,拔线杆,破坏了社会安定,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驱赶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战祸,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乱.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甚至预言将步曹操、刘裕后尘.1906年,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7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中枢重臣.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怀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并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此时袁世凯以商朝时同样隐居洹上村的伊尹自比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志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抵达北京,16日组织新内阁.其成员是: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启超、熙彦、梁如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就任总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当时革命党节节败退,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利,袁却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暗杀事件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并无袁世凯本人授意之直接证据.而宋案凶手武士英则是共进社成员,属国民党阵营.虽然司法机构已经调查宋案,但当年7月孙文还是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遭到失败.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先例,也开创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先例. 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11月4日,袁世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也为了压制地方分裂势力,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10年,任届没有限制,也可指定三个新总统候选人.
洪宪称帝
1915年12月,在国会、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1993人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恢复了中国的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行君主立宪政体.总统府改为新华宫.但是,袁世凯的称帝遭到当时著名名人和南方军阀的反对.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帝国主义列强怕袁世凯称帝后中国会强大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维护国家的稳定,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5月下旬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还有一种说法是:袁世凯称帝前,蔡锷秘密逃出北京,联同云南的军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于1915年12月25日起兵讨袁.接着,各省接连宣布独立,随着帝制遭到广泛反对,袁世凯只得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号,称帝仅83天.取消帝制帝号之余,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在心理的重大打击及家族遗传性糖尿病交煎之下,于6月6日病逝. 袁世凯最后称帝,与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鼓惑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国”.当然袁世凯自身的帝王思想是其称帝的一个因素.袁世凯逝世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了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的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并没有自己儿子袁克定.[1](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

清末袁世凯集团的崛起与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强为了在华利益,在甲午战后开始扶植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这一过程大致可以从袁世凯新建陆军与任山东巡抚时期,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时期,宣统朝及辛亥革命时期这三个阶段。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

全部展开

清末袁世凯集团的崛起与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强为了在华利益,在甲午战后开始扶植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这一过程大致可以从袁世凯新建陆军与任山东巡抚时期,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时期,宣统朝及辛亥革命时期这三个阶段。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治国的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
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以他为故人之子,仍希望他走科举举士的正路,延请名士张謇作他的老师。张謇对袁世凯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毫不客气地指摘其文章过失。久之,袁世凯非常痛苦,乃向张謇开诚布公,表示自己从戎决心已定,如果非要继续科举,则宁可出走。张謇便劝说吴长庆授袁以武职,袁因此而崭露头角,且一发不可收拾。
袁世凯对老师张謇还有一段故事:起初袁世凯对张謇十分恭敬,来往通信一概称“夫子大人函丈”;他升任大清国山东巡抚后,致书时改为“季直先生阁下”;到官居直隶总督后,煊赫一时,致书竟称“季直我兄”。张謇怫然不悦,作书以答曰:“夫人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袁世凯深感惭愧,乃托言秘书所为,此后称“夫子”如故。
1882年8月,清朝的“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亦随行,并立有战功,开始崭露头角。袁世凯领兵,军纪甚明。曾有大清兵士数人强入民居吸食鸦片,袁世凯按律斩之,以头示众,并严厉声明:“效尤者视此!”各营兵卒大哗,秘密集议,都认为烟瘾很深,不吸食则不能服役,不然就请给资遣散。
袁世凯闻讯,即备好刀索等候,请愿兵卒进来一个就杀一个,其余皆畏死,不复敢来。吴长庆问道:“您果能一一执而杀之否?”袁世凯答道:“示威必不敢前,示怯必蜂拥至。若果全体俱来,也要尽数绑了,按名刑讯,承认有瘾者杀无赦,不承认者宽恕之。仅须杀一二人,余者必不敢承认!”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调回国内,李鸿章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同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不待清廷回音,率兵平息了政变,再次立功。次年,26岁的袁世凯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凯驻军朝鲜十二年,纵横捭阖,雷厉风行,有古代名将傅介子、班超的风采。尤可称道的是,他在朝鲜多次粉碎日本的阴谋,日本人恨他入骨,一度要刺杀他。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资本。
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军队战败,袁世凯本人也从朝鲜逃回北京。适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亦积极鼓吹,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渐获得“知兵”的美誉。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及翁同和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终于皇帝下谕,袁世凯接替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成绩不甚显著的胡燏棻。

收起

因为他为人聪明,善于玩弄权术,善于察言观色,在官场上自然是左右逢源、平步青云了。再者他本人的确也是很有本事的。
还有他得到了外国列强的支持

袁世凯是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野心家
自古以来这种人哪有显眼的!!!

深通厚黑学,能够隐忍不发,投机高手。

下面的真麻烦,袁世凯本来确实官很小,但他经常反叛,如在百日维新中背叛了维新派,也因此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兵权也一步步变大,后来辛亥革命时,孙中山觉得如果直接与清政府对抗还是有难度,所以答应让袁世凯当大总统,然后袁世凯背叛了清政府,由于他权力较大,所以清政府也没办法。然后袁世凯就靠这不断地背叛,登上了大总统位置...

全部展开

下面的真麻烦,袁世凯本来确实官很小,但他经常反叛,如在百日维新中背叛了维新派,也因此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兵权也一步步变大,后来辛亥革命时,孙中山觉得如果直接与清政府对抗还是有难度,所以答应让袁世凯当大总统,然后袁世凯背叛了清政府,由于他权力较大,所以清政府也没办法。然后袁世凯就靠这不断地背叛,登上了大总统位置

收起

没有人一开始就显眼的。他在一步步的寻找机会来谋取更大的利益。说难听点就是左右逢源,玩弄权术;说好听点就是懂得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但是他始终有其历史局限性,他能争取到得利益都是眼前的,这也是他最终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