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著名的皇帝有哪几个,以及他们的政绩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59:44
汉唐时期著名的皇帝有哪几个,以及他们的政绩吗?

汉唐时期著名的皇帝有哪几个,以及他们的政绩吗?
汉唐时期著名的皇帝有哪几个,以及他们的政绩吗?

汉唐时期著名的皇帝有哪几个,以及他们的政绩吗?
主要是汉武帝和唐太宗,至于其他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光武帝以及唐太宗等)虽对国家有功绩,但名气绝不及前者.
汉武帝
一、雄才大略的皇帝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以后,紧接着就是楚(项羽)、汉(刘邦)相争的局面.在战争中人民死亡很多,生产事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满目荒凉.刘邦起自民间,参加过农民起义,他看到并且亲自参加了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因此,在他打败项羽做了皇帝以后,便不能不向人民作些让步,以此来恢复经济和稳固西汉帝国的统治基础.他命令军队复员,并对复员的士兵尽先给以土地,让他们回到乡里从事生产;对于在战争中逃亡的人,把原有的田宅发还给他们,因而造成了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同时他又减轻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农田每年抽税十五分之一,生育子女的可以免除徭役二年,并且还释放了一部分奴隶.以后的汉文帝曾经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十二年;汉景帝又把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低到三十分之一.这样,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安定了,负担比以前要减轻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因而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也因而大大地发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段时间叫“文景之治”.
从汉高帝至汉武帝即位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由于经济的发展,汉朝的国库更加充实了,当时朝廷里的钱积累很多,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以至于无法计算;粮食在仓库里放不下,堆到露天地上,任凭它腐烂.这些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是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从广大农民身上搜刮的血汗.
汉武帝就是在社会经济相当发展、国力充实的情况下,继汉景帝之后当了皇帝的.他雄才大略,而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局面,又给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帝国的统一
汉武帝做了许多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汉帝国的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大帝国的人,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并不巩固.因此,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便曾一度恢复分封制,刘邦在他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时候,为了争取有实力的人拥护,对于一些有功的将领和一些有很大实力的地方贵族,也封他们为王.各个王在藩国里,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直接控制着人民和土地,这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胁.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就采取种种办法来消灭这些异姓王,同时,他因为自己新朝廷的实力不能到达全国各地,又认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王,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强汉朝廷对各地区的统治,起初也的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问题.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情形不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各地藩王的势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们各自发展势力,拥地自雄,这就使中央和各藩国的矛盾尖锐了起来.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吉川和济南七个藩国,便以诛晁错的名义,实行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子定以后,藩国官吏由朝廷任用,藩王只征收租税,因而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了,这当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是,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当时并没有消灭,并且在三十税一的政策下,商人和地主大量兼并农氏的土地,各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豪强势力.在这以外,朝廷内部对采取什么样的国策,也有不同的主张,中央集权的制度也还没有完备地建立起来.这一切都是汉武帝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汉武帝十六岁时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候他还不能亲自掌握政权.代汉武帝掌握大权的是他祖母窦太后,她任用自己的?┒?窦婴做丞相.窦太后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实际上是一个保守现状的守旧派.窦婴却不同,他是儒家集团里的人物,他想利用儒家学说来作统治工具,改变旧政.因此,他们姑?┲?间一开始就有了矛盾.不久窦太后竟一怒而免除了窦婴丞相的职务.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这以后,汉武帝才解除了施展政治抱负的障碍.
在这一年做丞相的是另一个外戚田?`.田?`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他虽也倾向儒家学说,但他因为得到王太后的支持,有些专权,朝廷中的百官也都依附他.这自然也要和汉武帝发生矛盾.有一天,田?`向汉武帝奏事,并推荐了一大批官员.汉武帝不高兴地问他说;“你准备任用的官员都提完了么?我也打算用几个人呢!”这表示汉武帝不让丞相多管事,田?`没有办法,只好少管.从此,汉武帝亲自掌握大权了.
汉武帝为了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使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顺利地实现,在打击田?`以后,甚至不愿意丞相做他的助手了.丞相本来在行政上总理一切,地位很高.这时候汉武帝就把原来在他身边拿拿文书的尚书或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职务一样)的地位,加强起来,终至于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汉武帝以后的汉朝的历代皇帝,直到东汉,“中书”或“尚书”都是中央发号司令的机构.
在把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以后,汉武帝就决定进一步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彻底地解决藩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僵建议的“推思”办法,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授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而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并且规定这些侯国不再受藩王的管领,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在这同时,汉武帝还用种种的借口来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据另外一个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D101年)就只剩下了五人.经汉武帝自己封候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为了同样的目的,汉武帝又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除了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
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既只是“衣租食税”,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汉武帝这时候才算巩固了.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还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汉武帝以前,中央政府的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于弟,一般官吏大都由郎官出身.郎官是侍卫皇帝左右的小官,人数很多,如果不是出身官家或有中等以上财产的人,是很难做到即官的.这样,官吏的来源很狭隘,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机构扩大的要求.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迫切要求政治上的地位.汉武帝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又采用了所谓“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量提拔起来,充当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汉武帝还把以前实行过但没有被重视的“察选”制度,大大地加以扩大和发展: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听候甄别试用.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公孙弘,就是经过“贤良”的策试(考试)而被重用的、后来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国每年举孝(孝涕的人)廉(廉洁的官吏)各一人.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则由政府来“征召”.被征召的人由汉武帝亲自召见,被认为合用的,就授给官职.汉武帝还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他的要求的,就根据上书的人的特长授给官职.像东方朔、主父偃、朱买臣等著名汉臣,都是由于上书言事而被重用的.
汉武帝还设立“大学”,通过学校来选拔官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一节里再谈.
这样,汉武帝就把秦以前已经开端,奉始皇曾经加以发展的官僚制度大大加强了.用从“民间”(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中间)选拔出来的官僚来代替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这就是官僚制度的特色.这制度在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着.
唐太宗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