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潮州”的征文征文坚持以“科学发展,奋起超越”为指导,突出潮州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幸福生活,以“写潮州,咏潮州”为重点,不超过12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8:27:06
“幸福潮州”的征文征文坚持以“科学发展,奋起超越”为指导,突出潮州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幸福生活,以“写潮州,咏潮州”为重点,不超过1200字

“幸福潮州”的征文征文坚持以“科学发展,奋起超越”为指导,突出潮州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幸福生活,以“写潮州,咏潮州”为重点,不超过1200字
“幸福潮州”的征文
征文坚持以“科学发展,奋起超越”为指导,突出潮州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幸福生活,以“写潮州,咏潮州”为重点,不超过1200字

“幸福潮州”的征文征文坚持以“科学发展,奋起超越”为指导,突出潮州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幸福生活,以“写潮州,咏潮州”为重点,不超过1200字
潮州,是我的家乡,在这个人才辈出、美丽富饶的地方,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那,就是潮州的功夫茶.潮州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是一种在潮州抬头不见低头见、十分平常的民俗.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过功夫茶了.宋代诗人苏辙曾经有一句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意思是说:功夫茶的茶品质非常好,达到了天下的至高点了,侍弄这样的好茶,身体从不知疲倦.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担侧摊前,只要是有空闲时间,潮州人就会端上茶几,摆上已洗好的茶壶、茶杯,抓一把潮州功夫茶叶,往茶壶里冲热腾腾的白开水,水满壶口为止,再刮去壶口的泡沫,再把壶中的水倒掉,然后再冲一次,盖上盖子,不一会儿,功夫茶的清香味就会开始四溢出来.这时的潮州人就会拿起“壶耳”,把壶中的工夫茶倒入几个小小的茶杯中.经过再三礼让,端起杯,一闻其香,二观其色,三再慢斟细呷.色香入脑,不由让人精神抖擞,有时细细斟呷还能品尝出人生先清苦后甘润的韵味来.真可谓是“优哉游哉”啊! 
  综观各地的名茶,其中,潮州工夫茶为最为精致、最为著名,为什么呢?因为各地的饮茶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一般都能在潮州工夫茶艺中得到补偿.潮州人饮工夫茶时,真可谓是“乘热连饮”: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而别处的工夫茶虽然也散发出清香,但是,先一口、后一口的冷热不均,使品尝者感到十分反感,而潮州的工夫茶却恰恰相反,它“乘热连饮”的特点使品尝者回味无穷. 
  其实有时候,工夫茶不是专为解渴的.它是一种合乎道德、科学和艺术的真善美的高级享受.工夫茶座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共饮的人相敬相爱.茶具雅洁,冲沏精美,诗情画意,开通思路,可以说是人间极乐.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如果说,“和与思”是功夫茶的总体精神的话,那么,“精”字,就是功夫茶的本色,而“洁”字,便是功夫茶的灵魂.关于潮州的工夫茶,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因为,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潮州功夫茶的影子……

近期,省文化厅公布了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文化站命名的决定,我市50个文化站全部通过达标评估,成绩喜人。其中湘桥区意溪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饶平县汫洲镇文化站,湘桥区西湖街道文化站、太平街道文化站、桥东街道文化站、城西街道文化站,枫溪区文化工作站被命名“广东省二级文化站”;潮安县浮洋镇文化站、饶平县饶洋镇文化站、湘桥区湘桥街道文化站等43个文化站被命名为“广东省三级文化站”。

全部展开

近期,省文化厅公布了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文化站命名的决定,我市50个文化站全部通过达标评估,成绩喜人。其中湘桥区意溪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饶平县汫洲镇文化站,湘桥区西湖街道文化站、太平街道文化站、桥东街道文化站、城西街道文化站,枫溪区文化工作站被命名“广东省二级文化站”;潮安县浮洋镇文化站、饶平县饶洋镇文化站、湘桥区湘桥街道文化站等43个文化站被命名为“广东省三级文化站”。
近年来,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在建设基层文化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全市文化站达标率仅为28%,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业务经费投入达不到要求。经过认真调研和多方努力,市政府批准了我局关于奖励市级达标站的方案。奖励办法是:凡是每年业务经费投入达到3万元,其他条件达到省文化厅规定标准的文化站,视为市级达标站。市政府每年给予每个市级达标站2万元的奖励,作为文化站的业务经费。2009年4月,我局和财政局联合向各县、区文(广)新局、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奖励市级达标文化站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市级达标文化站的奖励条件、申报及验收办法、资金管理等具体规定。这有效地调动县区、镇街增加投入的积极性。2010年5月,我们对42个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检查及实地抽查,有39个文化站符合市级达标文化站要求,占全市基层文化站总个数的78%。
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去年,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我局积极准备,多次组织自查并及时发现问题,经初评后终于通过省评估小组的实地检查验收,改变了我市基层文化站达标率较低的落后局面,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工作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收起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0.2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GDP由1978年的239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67元,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1.9%;第一...

全部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0.2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GDP由1978年的239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67元,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1.9%;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2.4:35.1:22.5调整为2007年的7.5:57.4:3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2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21亿元,增长575倍,年均增速达24.5%;2007年全市海关出口总额17.7亿美元,比1978年的外贸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增长1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4.9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41.6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先后被授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市取得这些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科学理论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以科学理论统领全局、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为潮州拉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序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市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打好四个硬仗,即加速发展工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民房建设;整顿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和市容卫生;实行“一孩化”。1984年,我市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变通、搞活、致富”的总指导思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把潮州建成一个以市区为中心,城乡联结,工农商并举,内外贸结合,具有文化古城和侨乡特色的经济开发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进潮州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市委在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改革,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努力打破长期形成的僵硬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具体工作上实施了若干带战略性的措施,包括了把农业、工业、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狠抓牵动经济全局的基础工作;扩大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联系,努力建设外向型经济体系;大力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推动了两个文明向前发展。199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1.11亿元,比1979年增加7.5倍,全市财政收入2.37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爱我潮州,建设名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竞赛活动扎实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潮州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0.2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GDP由1978年的239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67元,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1.9%;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2.4:35.1:22.5调整为2007年的7.5:57.4:3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2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21亿元,增长575倍,年均增速达24.5%;2007年全市海关出口总额17.7亿美元,比1978年的外贸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增长1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4.9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41.6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先后被授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市取得这些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科学理论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以科学理论统领全局、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为潮州拉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序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市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打好四个硬仗,即加速发展工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民房建设;整顿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和市容卫生;实行“一孩化”。1984年,我市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变通、搞活、致富”的总指导思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把潮州建成一个以市区为中心,城乡联结,工农商并举,内外贸结合,具有文化古城和侨乡特色的经济开发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进潮州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市委在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改革,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努力打破长期形成的僵硬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具体工作上实施了若干带战略性的措施,包括了把农业、工业、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狠抓牵动经济全局的基础工作;扩大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联系,努力建设外向型经济体系;大力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推动了两个文明向前发展。199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1.11亿元,比1979年增加7.5倍,全市财政收入2.37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爱我潮州,建设名城”为主题的精神文明竞赛活动扎实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推动潮州企业改革和基础建设的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党中央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升格扩区的潮州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逐步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市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对行政性公司进行撤并,使其转轨变型,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造建立了8家股份制公司,对于一些长期亏损或微利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拍卖、出让部分产权等形式逐步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根据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市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情况,市委确立了以基础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即“建设一港三区三大市场四大基地”的工作思路。这一思路使我市的基础建设迅速铺开,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有制理论的重要突破,为潮州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1998年初,根据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尤其在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市委把发展战略提炼和概括这“工业立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十五大关于所有制形式的新论述,彻底为发展民营经济扫清思想障碍,市委确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放宽政策、放手搞活、大力扶持、加快发展”的方针,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竞争环境、服务环境,理直气壮地发展民营经济。2001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年递增34.2%,比重从1991年的34%上升到90%。十五大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方式等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我市在国有资产整体或部分转让、股分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资分配制度、激励方式等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在农业方面,我市作出依靠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策,致力于发展“三高”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创新投资体制,我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旅游建设和开发步伐。
科学发展观为潮州建设广东“东大门”提供战略思维
2002年党召开十六大以来,我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统筹兼顾,制订一系列符合潮州实际,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部署。2003年4月,潮州市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好广东‘东大门’,构建潮州发展新格局”为总任务统揽全局,在2005年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的战略任务。2006年12月,潮州市召开了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要求,明确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提出“自主创新、品牌带动、市场开拓、港口建设、人才兴市”五个战略重点,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三大经济,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全面提升潮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十六大以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我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发展,为我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加快进入科学发展轨道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证。这段时期也化为潮州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社会建设成效好、人民群众得益多的时间,是在建设广东“东大门”征程上大步前进的时期。
30年来,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下,潮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定位明确、思路清晰、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从30年的不平凡历程中可以得出,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提、经济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心任务、先进文化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导向、科学发展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保障等经验启示。我们要把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相结合,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 “东大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