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1:56:53
语文课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语文课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语文课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语文课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在分析课文时多让学生动脑、动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素质教育不是一时就能推行的,就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来衡量的.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总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我们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他们可以选择背诵一首诗、一条新闻或者是一个故事.这种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所以我经常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朗读、背诵、讲述的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每一点每一滴的成功.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景,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内容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教学不是摘天上的星星,不是创造史无前例的奇迹,它只是拓出一条新的小路,涉过一条新的小溪.我们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就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明朝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专家,不迷信老师和课本,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就能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
在学生参与、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发现者和创造者的快乐,心中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接受新源泉,提高语文素养,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入发展
思维是人类进化史上最为绚烂的花朵,它是承载万物之灵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诺亚方舟”.在今天新课程的理念下,语文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反映,故语文教学同样承载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思维之美不经意就会闪耀在一节节充满灵性的课堂之上.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在提供学习思考材料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旁敲侧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才会去奇思妙想,才会去浮想联翩,才会去异想天开,才会让思维向深入发展,从而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在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同时,给教师的思维也提出了挑战.面对课堂上那些超预设的问题,教师在激动的同时,必须要灵活处理这生成的资源,因为它毕竟是少数学生的智慧之花,不可能让全体有同样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无意间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事实不一定想苏氏说的那么玄,但不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捕捉思维中闪光点的机会.故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教师的思维必须首先走向深入.
(4)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持同样的观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是美育特征,也是语文课堂中可以运用的上乘选择,它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让他们在以情动人,理在其中的美育中受到感染.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在课堂上,师生怀着对美的欣赏轻松而愉快地进入角色,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感情共鸣,这样思想教育也就顺理成章进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美实践中学生常常存在着三种错误的审美趣味:一是“买椟还珠”,领悟不到美的实质;二是“剜烂留甜”,分不清精华与糟粕;三是“误把快感当美感”,情趣不高、格调低劣的作品反而备受青睐.因此,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要用美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让他们认识客观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充分感受语文或生活中健康高尚的情感、思想、言语、行为,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尝试创造,加深对美的理解,使其更自觉地塑造自己美的心灵.从而使其在提高审美趣味的过程中,整体审美素质得到发展与提升,最终完善其人格结构,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