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国也的现实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58:09
寡人之於国也的现实意义

寡人之於国也的现实意义
寡人之於国也的现实意义

寡人之於国也的现实意义
出《孟子》
翻译: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编辑本段]文章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我认为,此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可量化的指标,有利于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