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契丹的历史,谁能帮我解解惑?长辽太后到底是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1:19:51
有关契丹的历史,谁能帮我解解惑?长辽太后到底是好…

有关契丹的历史,谁能帮我解解惑?长辽太后到底是好…
有关契丹的历史,谁能帮我解解惑?长辽太后到底是好…

有关契丹的历史,谁能帮我解解惑?长辽太后到底是好…
对于汉人来说是坏 因为她侵略宋朝 不过辽人看来则是好的皇后 .
  萧绰(953年—1009年),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
  早年
  萧绰自幼便长的聪慧、美丽,而且成熟得很早.有一次,父亲萧思温看他的三个女儿扫地,萧绰扫得最为干净,高兴地说:“这女孩以后一定能成家.”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保宁元年(969年),被册封为皇后.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3子3女.
  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保宁八年(975年),辽景宗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
  摄国政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父萧思温于保宁二年(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绰无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绰及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她哭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怎么办啊?”,耶律斜轸、韩德让回答:“只要信任我们,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于是让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并把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后又让韩德让总管宿卫事,保障圣宗母子的安全.韩德让很得萧绰宠信,撤换了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靠这样,圣宗和萧绰的地位才稳定下来.统和元年(983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绰幼时曾许配给韩德让,未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景宗死后,萧绰认为韩德让极有政治才能,决定改嫁韩德让.而当时契丹的风俗也允许如此.她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后萧绰派人秘密毒杀韩德让的妻子.韩德让则无所顾忌的出入宫闱,出猎听政,两人都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并排而坐,晚上则睡在一个帐篷里.圣宗也把韩德让视作自己的父亲来侍奉他.
  萧绰治国有方,听到好的建议必定采纳,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她给许多大臣加官进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使群臣尽其忠而效其力.又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许多平反工作.例如统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四月、同年六月从朔日至月底、以及次年六月,萧绰都亲自审诀滞狱.后来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改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调整两族关系.
  与宋和战
  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而母后摄政,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其中西路军中有宋朝名将杨业.萧绰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轸抵御中路及西路宋军,她自己亲率辽圣宗驻扎驼罗口居中策应.起初宋军取得很大进展,攻陷岐沟关、固安、涿州等地,寰州、朔州、应州等地降宋.而萧绰与辽圣宗支援耶律休哥,大败宋大将曹彬所率的东路军,宋军死伤不计其数.七月,又命耶律斜轸对东路和中路宋军反击.由于东路军惨败,宋的北伐其实已经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途中,辽军俘宋将杨业,后者不降绝食而死.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方,而后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到达澶渊前线,宋军士气大振.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辽军败局已定.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平安撤回.
  晚年
  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次年,葬乾陵.
  巾帼不输须眉 威名远播四方-----辽太后萧绰
  --辽审密氏萧姓家族
  辽代萧氏除了述律氏萧姓外,还有一支大家族,即审密氏萧姓.审密氏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睿智皇后执政时期,睿智皇后萧绰系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萧思温乃是三朝元老,又辅立景宗,可谓权倾一时.萧太后之威名,远播于汉地.此审密氏萧姓家族不但声势显赫,而且在联姻中不断扩展,形成了相当庞大的家族网络,对辽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 辽太后萧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又出现了一位女性统治者,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一位女军事家的画像,她就是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巾帼英才--萧绰,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萧绰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这种举动深深赢得了她的父亲萧思温的宠爱.有一次,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干家务活,几个姐妹草草地就收场了,惟独她还在继续仔细地擦,家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称赞到:"此女必成大事."他从小就认为这个女儿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而萧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辅佐景宗和儿子圣宗的四十年时间里,她的确为契丹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辉煌伟大的业绩,从此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 
  摄政之初
  辽乾亨四年(982)九月二十四日,辽景宗病逝于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承皇位,是为辽圣宗,次年改元统和."母以子贵",统和元年(983)萧绰则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从而更好的辅佐辽圣宗的统治.而辽圣宗也得益于母亲的辅佐,才得以开科举考试的制度,整顿吏治,使自己更好地让国家逐步走上正轨.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实则不然.景宗死后,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且不说在辽的外部,宋朝随时可能趁着这个混乱的时期来进攻辽朝,而在内部也不是那么平静的.契丹一些居心叵测的守旧贵族和诸王宗室窥视皇位已久,此时更加蠢蠢欲动.面对这种险峻的内部和外部的形势,萧绰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干脆的方略和措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巩固统治.
  辽圣宗即位之初,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为了测验一下人心向背,萧绰有一次在宫廷上面对大臣大哭道:"我们现在孤儿寡母来守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时刻不敢怠慢,而现在一些皇亲国戚势力强悍,时刻盯着皇位;边境也不安宁,天天发生战争,内忧外患,这可让我们母子怎么办呀?"此时,一些汉族和契丹族的文官武将纷纷站出来表示尽忠,这其中就包括耶律斜珍、韩德让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文武大臣.他们表示:"我们虽然不是皇族贵胄,如果你信任我们大家,我们一定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太后也就不用忧虑了."如此,这些契丹和汉族的文官武将都受到了重用,他们都为辽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稳定政局,萧太后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对一些老的大臣,继续留用他们以便来稳定军心,又重用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帮助来治理国家,达到契丹和汉族共同治理国家的汉化政策的目的.对韩德让的重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德让是一位有着汉族血统的士人.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他的父亲韩匡嗣因为擅长医术,医德高尚,深得淳钦皇后的宠信,官拜南京留守,后来又被封为魏王.韩德让性格纯厚,举止沉稳,智略过人,曾经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南京留守.因此他年轻时,才有机会让萧绰曾经许诺嫁给他,但是后来萧绰被选为贵妃而未能实现.当时的萧绰已经与韩德让约定了婚期,这段感情是不会那么容易抹掉的,而与景宗虽然初期婚姻美满,但终因他体弱多病,自己经常独守空房,伴守孤灯.于是在景宗死后,耐不住寂寞的煎熬,她大胆地开始了新的追求.对于这种追求,韩德让作为臣是不敢轻易接受的,况且自己还有结发之妻.这对两人的发展是一个障碍.于是,萧绰设计除掉了韩德让的妻子,史料记载道:"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可见她的手段是非常毒辣的.于是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俨然一对夫妻.这样,韩德让对萧绰和辽室那么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就不难理解了.
  此后,韩得让在太后的宠幸之下青云直上,官位逐步上升.统和十七年(1000)他兼南北枢密使、官拜大丞相,总揽辽朝的军政大权,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统和十九年(1002),被赐名为德昌,统和二十二年(1005)又被赐契丹姓为耶律,之后又赐为隆运.统和二十三年(1006),萧绰又特许他隶属于皇族,地位在亲王之上.表明了萧绰对他的眷恋和宠爱.
  此外,萧绰还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除了应对辽朝内部的权利斗争,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契丹民族是少数民族,为了适应不断汉化的趋势,需要一个本身有中原文化素养的并且是汉族血统汉人与萧绰志同道合,来协助她,而韩德让无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与萧绰一样主张改革,文武兼备,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的汉族文人作为幕僚,这对于更好的团结汉族,进行汉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韩德让也没有让她失望,史料称:"在统和年间,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尽贤辅国,功业茂矣."可见他在对外战争和内部建设上作出的突出贡献.虽然韩德让地位很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作威作福,飞扬跋扈,而是基本上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忠心报国.所以说,萧太后的不朽政绩有韩德让的一份功劳.
  萧绰意识到要巩固政权还要夺取兵权,于是她任命耶律斜轸为南、北院枢密使,重用名将萧挞凛.
  耶律斜轸,字韩隐,六院部人.耶律曷鲁的孙子,世宗、穆宗的族兄弟,景宗的族叔,圣宗同族叔祖,《辽史》上说他"性明敏,不事生产",保宁元年(969),宋兵攻打北汉,萧思温推荐他为西南面招讨使,以此来节制西南面的诸军队.保宁八年(976),改为南院大王.统和初年(983),为北院枢密使,守司徒.统和四年(986),因为他攻破女真和宋朝有功劳,被加守为太保.统和十七年(999),跟从着承天皇后南伐,最终死于军中.他不仅参加了宋辽之间的高粱河战役,还参加了宋辽的第二次大战--燕云之战.他统领着御林军并主持朝政,在维护景宗的地位和辽朝的全盛发挥了自己经邦治国的人才作用.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负责边防军事防御的工作;此外,她还想尽办法隔离诸位大臣,不让他们接触,以杜绝他们联合起来串通谋反,以此稳定了政局.
  萧挞凛,字驼宁.他的父亲萧术鲁列擅长相马.史料记载萧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圣宗统和二年(984),挞凛任彰德军的节度使.统和三年(985)奉命征讨女真,获得大胜,俘获大量俘虏,因此受到圣宗的嘉奖.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北宋和辽对峙的时期,宋太宗大举北伐.统和四年(986),宋将潘美和杨继业率领大军由代州进军攻打辽朝,相继攻下好几个城镇,威风凛凛.时挞凛以诸军副部署的职位,跟从枢密使耶律斜轸领兵抵御.七月,在朔州(今山西朔县)生擒猛将杨继业.两年后,跟随太后南征,在沙堆驿战役中受伤,受到太后的亲自探视.因为这,第二年,他被升为官加右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统和十一年(993),挞凛与东京留守萧恒德去征伐高丽,一直打到蓬山郡(今朝鲜平安北道龟城西南)这个地方,包围了安戎镇,迫使高丽王称臣纳贡.统和十二年(994),他又与皇太妃萧胡辇讨伐西夏,统领军中的军令.归来后,因功加兼任侍中,封兰陵郡王.统和十五年(997)讨伐敌烈背叛的一个部落,征服了阻卜、示降等部落,受到皇帝的嘉奖,为南京统军使.统和二十年(1002),跟从皇帝南下大败宋军于泰州(今河北保定),在望都(今河北)生擒宋朝大将王继忠.两年后,辽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一直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挞凛被床子弩刺伤而亡.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开明、智谋、勇敢的萧绰决定推行新政,实行汉族的法律,重用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以便更好的推行汉化政策,推动契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但此举却遭到了契丹旧有的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叫嚣着要恢复契丹族的旧制,根本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还要求各个旧族轮流坐庄执政,企图发动推翻政权的阴谋叛乱.
  此时的萧绰开始发挥出她的聪明智慧.她利用汉族新贵和契丹贵族之间的矛盾,推行了"削藩强民,力行新政"的政策,削弱了契丹贵族的力量,打破了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并且使辽和汉和睦统一,国势日益加强,国运昌盛.
  除了平息贵族的阴谋之外,部族叛乱也被镇压.为了平叛部族的叛乱,萧绰大胆重用汉族文人,利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显示了她的超强魄力和胆识,这也是契丹族在汉化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后来曾有世人评价她为"柔肩担江山,裙衩争风流",表明作为女人在治国方面一点也不比男人差.
  汉化过程中,萧绰不仅自己熟读四书五经的经典著作,还要求圣宗多了解一些汉族统治者是怎样招贤纳谏和关于唐朝兴衰的历史典籍,并且采用了中原的开科考试制度,大大提高了契丹族官吏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萧绰是契丹女子,但对于中原地区的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向往.因此,她对于农业的政策也是十分开明的.她知道辽朝地不广,粮食不丰厚,于是积极奖励农耕生产,鼓励开发未开发的荒蛮之地,给予穷苦人家一定的帮助和补助,还不时派出有经验的农学家到农民中传授农业基本知识,并且要求不要因为狩猎和放牧而破坏了百姓的庄稼.这些积极措施大大提高了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她统治的时期,辽朝基本上普及了农业生产,昔日一片荒野的不毛之地开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朝廷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般说来,君主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大臣唯君主马首是瞻,处处小心翼翼、谨慎应对,有的大臣还阿谀奉承,拍马屁.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它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不仅会延误一些大事,而且还造成一股不正之风,对于官吏的道德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对于这种情况,萧绰也深恶痛绝,因此下大力气杜绝这种风气,积极鼓励臣子说真话,说实话,反对屈从,并且从自身做起.她还把说真话作为衡量百官政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来看待,大大改善了官吏的廉政之风.修改法律.契丹族的法律是由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后建立的,当时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利益而制订的,在一定阶段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它的刑罚过于严重和残酷,尤其是对汉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举是不利于契丹的汉化的,它只能加重民族矛盾.为了更好地进行汉化和处理民族内部的矛盾,萧绰开始逐步对法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新法的实行,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汉族和契丹族之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平等权利,虽然这种平等是相对的,但还是有进步意义的.此外,对贵族官僚的违法乱纪也要惩罚,这种改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当时更定的法令,凡十数事,多合人心,其用刑又能详慎",表明时人对于改革新法还是比较满意的.
  总结以上的政策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着"汉化"而进行的,因为萧绰的青少年主要在燕京长大的,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又有契丹族的魄力和气质,因此,她能够认清时代的发展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才有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革.
  萧绰对辽国内部和外部是了如指掌的.除了农业不发达外,她还意识到其境内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要求独立,比如女真、党项、鞑靼等.外部有高丽这个很强的民族与辽朝为敌;南部的宋朝时刻都有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为此她制定了安边、抚内、整顿兵马、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为了麻痹宋朝皇帝,萧绰故意散布谣言,指出东方的高丽才是辽朝的主要敌人,而宋朝是辽的朋友,并故意把军队调到了高丽地区,为她的内部改革和增强国力准备了时间.她任命大将耶律抹只留守东京(今辽阳),加强东京的战备工作.统和三年(985),萧绰下令征伐高丽,这个举动吓坏了高丽国,同时麻痹了宋朝,实在是一箭双雕.但是实际上辽军根本就是按兵不动的.不久以后,萧绰便以地势低洼为由而取消了这次作战动员.
  为了防止宋朝的随时进攻,萧绰主动提出与西夏和好,以此来减轻辽西部的压力,并且还不时与宋通商,规定凡是向辽朝提供粮食、铁器等物资的一概免税,此举意在为辽朝做战争准备.同时,大量从山西和河北一带购进粮食,在自己的大后方(今辽宁北镇)大量铸造兵器和军械等战争器材.萧绰时刻警惕着宋朝的进攻,她的主要的目的不过是在威慑各个小民族的基础上,全力的为进攻宋朝做准备,以便维持她的统治.
  4.巅峰时刻
  萧绰的军事天才令人叹服,澶渊之战无疑是她军事才能的完整展现.萧绰生长在一个战乱的环境里,当时北宋和辽进行了连年的战争.作为契丹族的女子,她也能征善战,披挂上阵,竟然和男儿一样,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再加上在辅佐景宗的过程中前前后后也参加了不少的战役,从燕云十六州打到金沙滩,在战争中不断得到锻炼,最终成为在政治、军事上精通的政治家.虽然萧绰在朝廷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她人生的巅峰时刻主要是在军事上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次大的事件上:燕云之战和之后签订的澶渊之盟.
  燕云之战主要是围绕着燕云十六州而引起的.燕云十六州本来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后来由于后唐的驸马石敬瑭为了满足称帝的需要,把它割给了契丹,以此作为支持他称帝的资本.燕云十六州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还因为它地势比较险要,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因此成为了北宋和辽的必争之地.在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心目中,只有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才算完成了统一大业.宋太祖时本想给辽朝一些巨款来赎回,但终究没能完成便死去.宋太宗时,他在辽乾亨元年(979)打败北汉之后,趁着士兵士气大振,再加上当时辽景宗病逝,在统和四年(986)开始了对辽大规模的进攻.北宋分三路进攻辽朝,辽的易州、涿州这些地方的守将都打开城门投降.之后,宋军又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宋太宗自己驻扎在南京城南作为本部,分兵遣将,防御东南的辽军,攻击西北.辽的五院详稳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与宋军在沙河作战,最终以辽军的失利而告终.后来,蓟和顺二个州又投降.战争初期,宋军略微占着优势.虽然辽在南京的守军人数不多,但是留守韩德让率领军民奋力保卫,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幸亏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将五院、六院援军及时的赶到,他们左右夹击宋军,奋勇抗战,最终在高粱河大败宋兵,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此时宋军的内部发生军事政变,太宗仓促撤军.为了防止辽军的追逐,他最后不得不坐驴车仓惶而逃,这就是高粱河之战,也称围城之役.
  这次失败给宋军一个很大的打击,在太宗心里也留下了很大的阴影.统和四年(986),辽景宗死后,太宗听信谗言,认为现在辽朝政局不稳,孤儿寡母,又开始了对辽的进攻,曾经有人提议要求太宗亲自上阵,但是高粱河战役失败的阴影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之后他就顺水推舟,任命曹彬、崔彦为东路军统帅进攻高阳关,潘美、杨业为西路军统帅,向东推进.中路由田重进率领,从飞狐来攻击蔚州.此时,萧太后、辽圣宗也亲自赶往督战,辽朝的军队也分三路迎战.萧太后并调回了正在东方征讨女真族的耶律斜轸,命令他率辽西路军抗击宋军的中、西路军的进攻.双方初次交锋后各有胜败.但是到了四月份之后,战争的局势开始逐步向有利于辽朝这一方发展.五月,双方在歧沟关展开决战.宋军由于粮草不足,士气大落,加之天气炎热,所以被耶律休哥牵制得喘不过气来,且萧太后亲自迎战,终能大败曹彬的主力军十万余人,还俘获了号称宋朝无敌手的猛将"杨无敌"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死.由于东路军是主力军,它的溃败直接导致了整个宋军的全线溃败.宋军士气大落,从此,宋朝改变了对辽朝的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使得宋朝由主动变为被动,而辽朝则更加主动,这为后来"澶渊之盟"辽朝大肆向宋朝提出许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祸根.
  地处中原的北宋王朝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和歧沟关之战之后,对燕云 十六州不报任何幻想了.但野一t2,勃勃的萧太后和儿子辽圣宗正策划着另一场大规模的振兴大辽的讨伐战争,决定与大宋决一雌雄.景德六年(1004),萧绰和儿子辽圣宗打着收复失地的名号来进攻宋朝,以完成它的大事业.辽太后挂帅亲征,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直冲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朝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这使得整个北宋陷入了恐慌之中.有的大臣主张求和,有的已经惊恐万分,无从下手,主张迁都来逃避灾难.在这之中,只有宰相寇准孤注一掷,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督师,与辽朝决斗.此时,宋朝军民听说皇帝亲自督战,于是军心大涨,人人奋勇争先,参军保卫国土,而当时宋朝还兵强马壮,百姓都支持国家的战斗,宋朝还没有出现没落、灭亡的迹象,只是宋朝的皇帝比较无能、懦弱罢了.而此时的辽朝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将萧挞凛被射身亡,整个辽军被这种气氛笼罩着,士气大落,给辽的军事和谈判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与宋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以前的战争辽胜多于负,宋朝一直软弱无力,疲于抵抗,所以此时的势均力敌也是暂时的.这时双方进入了对峙的状态.这种情况为双方的和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由于辽国在成功地挫败了北宋对辽的进攻之后,虽然开始频繁出兵北宋,但却不是想南下统一中原;而北宋经过几次大的失败后,在辽国的步步进逼之下,始终处于消极防守、无意反攻的境地.统和十五年(997),宋真宗继承皇位,北宋王朝内外主张妥协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主和派的影响下,虽然有寇准力主抵抗,但宋真宗仍旧继承了太宗后期的防守政策,从而导致了澶渊之盟的产生.
  宋朝在得知萧绰主动提出"和谈"的要求之后,急切希望辽军赶快撤走,所以宋真宗不惜一切代价与辽和谈.
  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以经有过几次和谈了.但是这种和谈过程却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的,宋派出了曹利用与萧绰和韩德让进行谈判,由于辽朝提出了要求割地的无理请求和辽对宋朝派出的使者曹利用的轻视和不尊导致了第一次和谈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经过多次的协商,和谈才得以继续进行,最后双方签订了誓书,即"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退兵,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不越雷池一步,两地人民不得互相侵犯,对方不得收容对方的盗贼逃犯;两朝城池依旧,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在边境开设互市贸易等,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双方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萧绰最后一次与真宗督师、寇准力战的战役是她早就策划好的,因为当时辽军士气大落,再打下去势必对辽军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她借着此时宋朝内部要求主和的潮流放弃战争要求和谈,结果也证明了她的正确性,虽然此次协议名义上双方是平等的,但是辽朝却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每年宋要向辽进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两,简直就是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绰在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天才大部分都体现在这场战争上.从此以后,辽宋几十年相安无事,几十年的战争就这样容易的给解决了,双方的农民也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曾经评价她说:"宋人(指宋太宗之流)不懂军事,非契丹的敌手.契丹善于使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宋人总不省.宋太宗无能,屡战屡败."他作为军事家对萧绰的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萧绰独特的军事才能.
  萧绰曾经侍奉景宗十三年,景宗死后又辅佐儿子圣宗二十七年.她在位的这几十年,不仅采取了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还解决了悬而未决的战争问题.虽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她统治时期有过骨肉相残的事情.她的姐姐因拥兵阴谋篡权被关进狱中赐死,党羽被活埋;她的小女延寿奴的丈夫东京留守萧悖野的弟弟萧恒德因为延寿奴被鹿角触死而陪葬;二姐因为想毒害萧太后被杀掉,《契丹国志·景宗萧皇后传》里有记载:太后所居宫殿叫"文化殿","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但作为契丹的一位有作为的女统治者,她的名字将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