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孔子曰:“为此诗者,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中间我省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0:51:13
英语翻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孔子曰:“为此诗者,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中间我省略

英语翻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孔子曰:“为此诗者,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中间我省略
英语翻译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孔子曰:“为此诗者,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中间我省略了孟子的话,反正有好大一段,

英语翻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孔子曰:“为此诗者,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中间我省略
《孟子·告子上》译文
(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杯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注释] ①杞(qǐ)柳:树名,枝条柔韧,可以编制箱筐等器物.②杯棬(bēi quān):器名.先用枝条编成杯盘之形,再以漆加工制成杯盘.
(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三)告子曰:“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孟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就像白的称作白吗?”曰:“然.” 告子说:“是的.”“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吗?”曰:“然.” 告子说:“是的.”“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说:“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吗?”
(四)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国引起的.”曰:“耆秦人之炙①,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注释] ①耆:同“嗜”.
(五)孟季子问公都子曰①:“何以谓义内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生自内心的呢?”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公都子说:“(义是)表达我的敬意,所以说是生自内心的.”“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孟季子问:)“有个同乡人比你大哥大一岁,那么先尊敬谁?”曰:“敬兄.” 公都子说:“尊敬大哥.”“酌则谁先?” (孟季子又问:)“(如果在一起喝酒,)先给谁斟酒?”曰:“先酌乡人.” 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同乡人斟酒.”“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孟季子说:)“内心要敬重的(大哥)在这里,实际敬重的(同乡人)在那里,(可见义)果然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公都子不能回答,把这事儿告诉了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②,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孟子说:“(你反问他,)应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他会说,‘尊敬叔父.’(你再)问,‘弟弟充当了受祭的代理人,那该尊敬谁?’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就再问,‘(如果这样)尊敬叔叔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会说,‘因为弟弟处在受祭代理人地位的缘故.’你也就说,‘因为(那个同乡人)处在该受尊敬的地位上的缘故.平时尊敬的是大哥,这会儿该尊敬的是同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季子听说了这番话,说:“该尊敬叔父时就尊敬叔父,该尊敬弟弟时就尊敬弟弟,(可见义)果然在于外因,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说:“冬天要喝热水,夏天要喝凉水,那么需要吃喝,也在于外因吗?”
[注释] ①孟季子:朱熹云:“疑是孟仲子之弟也.”或说为任国国君之弟季任.②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用神主、画像.
(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②.’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公都子说:“告子说:‘天性没有善良、不善良的区别.’有人说:‘天性可以变得善良,可以变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爱好善良;幽王、厉王统治了天下,百姓就变得凶暴.’又有人说:‘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尧为君主,却有象(这样的臣民);以瞽瞍为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并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现在您说‘天性善良’,那么他们所说的都错了吗?”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③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注释] ①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周代两个暴君.②微子启、王子比干:微子启,据《左传》、《史记》记载,是纣王的庶兄.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劝谏而被纣王剖心而死.③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
(七)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①:‘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②.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③,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④,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说:“丰年,青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青年子弟大多凶暴,不是天生的情性有这种不同,是那影响思想的环境使他们变得这样的.比如种大麦,播了种,耙了地,种的地方相同,种的时间又相同,麦子蓬勃地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因为土地的肥瘦、雨露的滋养、人工的管理不一样的缘故.所以凡是同类的,全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偏偏要怀疑这一点呢?圣人是和我们同类的,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样而编鞋,我知道不会把它编成草筐的.’草鞋的相似,是因为天下之人的脚形是相同的.口对于味道,有同样的嗜好;易牙是最先掌握了我们口味上共同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味道,生来就跟别人不一样,就像狗、马和我们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为什么都追随易牙的口味呢?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烹调的菜肴,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耳朵也是这样,说到声音,天下的人都期望听到师旷演奏的乐曲,这说明天下之人的听觉是相似的.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没有不知道他俊美的;不知道子都俊美的,是不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说到心,偏偏会没有相同的爱好吗?心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就是理,就是义.圣人最先觉悟到我们人心的相同爱好罢了.所以理义能使我们心理愉悦,正像牛羊猪狗的肉能使我们享到口福一样.
[注释] ①龙子:见《膝文公上》第三章注.②易牙:齐桓公的宠臣,传说他擅长烹饪.③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生而目盲,善辨音律.④子都:传说是古代的一个美男子.
(八)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①.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又放牧到这里,因此成了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长过成材的大树,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么?就说在人的身上,难道会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吗?(尽管)他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触了天明时的晨气,而使他的好恶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许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搅乱、丧失了.反复地搅乱,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点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来;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来,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见他像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人的实情吗?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无人知道它的去向.’大概就是说的心吧?”
[注释] ①梏:通“搅”,可参清焦循《孟子正义》.
(九)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注释] ①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指代箭.
(十)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要义.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一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注释] ①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②钟:古代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③得:通“德”,此处作动词.
(十一)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十二)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碍做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赶到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远,为的是手指不如别人.手指不如别人,知道厌恶它;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不懂轻重.”
[注释]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朱熹《四书集注》云:“言不知轻重之等也.”译文从之.
(十三)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说:“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让它们生长,都知道该怎样去培养.至于本身,反倒不知道怎样培养自己,岂不是爱自身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会考虑问题了.”
(十四)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①.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标,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②.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都爱护,便都加以保养.没有哪点儿肌肤不爱护,便没有哪点儿肌肤不保养.用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在于看他注重保养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了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如果现在有这么个园艺师,放弃培植梧桐标树,去培植酸枣荆棘,那他就是个顶蹩脚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保养了自己一个手指却丧失了肩背的功能,自己还不清醒,那他就是个顶糊涂的人.专讲吃喝的人,人们鄙视他,是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而丧失了大的部分.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难道还只是为了保养一尺一寸的肌肤吗?”
[注释] ①体有贵贱,有小大:朱熹《四书集注》云:“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②狼疾:同“狼藉”,散乱、错杂的样子.这里是昏愦糊涂的意思.
(十五)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是什么原因?”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孟子说:“能依从重要器官的就成为君子,依从次要器官的就成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能依从重要器官,有人却依从次要器官,为什么呢?”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些器官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蒙蔽.因此一与外物接触,就被引诱过去.心这个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善性).这是天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器官.先抓紧这个重要器官,那么(耳朵眼睛之类)次要器官就不会被(外物的引诱)夺走了.这就是成为君子的道理罢了.”
(十六)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①.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有天爵,有人爵.仁义忠信,好善不倦,这就是天爵;公卿大夫,这些是人爵.古代的人修养他的天爵,而人爵就随天爵来了.现在的人修养天爵,是用它来获取人爵;一旦得了人爵,就丢弃了他的天爵,那是实在太糊涂了,最终(他的人爵)也一定会丧失的.”
[注释] ①天爵、人爵:天爵指仁义忠信等,孟子认为这些是天然就值得尊贵的.人爵指通常所说的爵位.
(十七)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①.《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说:“想要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这是说仁义满足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了.”
[注释] ①赵孟:即赵盾,字孟.春秋时晋国正卿,掌握晋国的实权,因而他的子孙后来也称赵孟.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是周代祭祖时祭辞中的两句.今人高亨认为“德”字当作“食”,古德字作“惪”,与食形近而误(说见其《诗经今注》).
(十八)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能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一样.而现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战胜火.这反而助长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来那点仁)也最终会丧失的.”
(十九)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稗子之类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注释] ①荑(tí):即稊,稗类植物.
(二十)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学射的人也力求自己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要用圆规和曲尺;学手艺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和曲尺.”
[注释] ①彀(gòu):把弓拉满.
《孟子·告子下》译文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 任国有个人问屋庐子道:“礼节和吃饭哪样重要?”曰:“礼重.” 屋庐子说:“礼节重要.”“色与礼孰重?” 那人又问:“娶妻和礼节哪样重要?”曰:“礼重.” 回答说:“礼节重要.”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那人又问:“按照礼节求饭吃,却吃不上而饿死;不按礼节求饭吃,却吃上了饭,那么也一定要按礼节行事吗?按亲迎礼娶亲,却娶不到妻子;不按亲迎礼,却能娶到妻子,那么也一定要行亲迎礼吗?”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去,把问题告诉给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③?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④,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不度量原来基础的高低,只比较它们的末端,那么寸把长的木块也能使它高过尖顶的高楼.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就一只金属带钩和一车子羽毛相比来说的吗?拿吃饭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饭重要?拿娶妻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夺他的饭吃,就能得到饭吃;不扭就得不到饭吃,那么就该扭他吗?翻过东边人家的墙头,搂抱那家的闺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就该去搂抱?/ca>